一位分析人士表示,降息周期现已开启,在确保稳增长的政策背景下,预计未来还将迎来降息窗口
11月中旬以来,财经记者的朋友圈几乎都被“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相关信息刷屏。
在很多的网络调侃段子里,银行被安置在小微企业的对立面,然而《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地银行和小微企业发现,在监管政策给力、银行创新产品以及小微企业增信的多重带动下,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痼疾正在朝着好的方向演变。
融资贵:
贵在综合成本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似乎是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资金流动性风险无时不在;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对于银行来说,“融资难”同样存在,而“融资贵”的背后也有着很多的无奈。
“我按照银行的要求,提供了贷款申请书、身份证等基本资料、贷款用途证明、收入证明、用款及还款计划,还去有关部门办理了权属证明文件,期间又补充了部分资料,但是银行最终告诉我审贷没有批准,我那时候再找低成本的资金已经来不及了”,辽宁省沈阳市一家主营农副产品的小微企业主对记者吐槽称,“我不得不错过了一次低价囤货的市场机会”。
而一家城商行董事长则表示,“其实从银行来说,目前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已经是前所未有,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很多情况下,银行也在急于寻找符合条件的企业并发放贷款,但是很多问题并非是银行单方面可以解决的。在目前信用环境和信用氛围非常不理想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报表数据的规范性和真实性欠缺,导致银行尽职调查成本较高,这是导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原因之一。
监管调节:
非对称降息
11月份,国务院和相关监管部门连续出手,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其中,11月15日、19日和20日更是密集发布文件,范围遍及简政放权、降低融资成本、减免税费等多个方面;随后的11月21日,央行宣布将分别下调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4%和0.25%,同时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1.2倍。
华夏银行武汉分行国际金融理财师王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在时隔两年四个月后再次启动非对称降息,重点还是旨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刺激实体经济增长,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落实“保增长”的主动出击。王璞认为,降息周期现已开启,在确保稳增长的政策背景下,预计未来还将迎来降息窗口。由于此次采取非对称降息,缩小了银行利差,可能对银行未来一段时间的盈利有所影响。
银行出招:
创新品 降费用
就商业银行而言,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第一步自然是设定合理的贷款价格。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俞伟成表示,该行的小微企业贷款约在基准利率上上浮20%-30%,平均的利率水平大致为8%(央行宣布降息前)。
武汉市白沙洲农副产品协会会长、武汉大兴联华食品有限公司法人彭海华表示,只要贷款的综合成本不超过9%,“就是我们可以承受的”。
在贷款利率以外,商业银行通过产品和流程的创新和压缩贷款相关费用来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按照原有的监管规定,传统的流动性资金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以内,到期后企业仍有贷款需求必须先还后贷。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恪守“先还后贷”的转贷模式,就意味着小微企业在先还贷后要面临着高成本的“过桥”资金,因为“先还后贷”意味着企业流动性的骤然收紧,而且这种收紧仅与贷款期限有关,并不考虑企业的生产节奏。
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植标对本报记者表示,“向民间资本寻求过桥贷款,一方面是融资成本非常高:通常续贷至少需要2天至5天,如果贷款800万元,按目前市场资金周转成本,至少需4万元至6万元;另一方面,寻求民间资金借贷这一行为本身很容易导致企业被误解,会被认为已经周转不开,这对于企业和企业主的市场信用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才是最可怕的”。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则创新小微企业还款方式,先后推出了无还款续贷、分次到期、分次转贷、延长期限、帐户透支、循环贷款、转贷基金等多种还款方式并科学合理进行贷款风险分类。大幅减轻了企业还款压力、降低转贷成本。
华夏银行的年审制贷款与中信银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核心都是打破一年期限这个硬性时间节点,使企业可以弹性安排生产和融资。
在增信方面,商业银行普遍开展“银政、银保、银银、银担”四类合作,帮助小微企业破解无抵押物困局,并降低风险评级从而控制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