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素有“文房四宝”之称。四宝之中,出于天然石材的砚台,文化含量和收藏价值更在其他三宝之上,是历代文人雅士青睐的文玩藏品。
不久前,河北省文房四宝协会在我市创立。巧的是,该协会会长张晶廷就是一位资深的砚台收藏者。日前,记者在他的“收藏园地”大开眼界,这里的砚台,体积最大的长约6米,重18吨,上面刻的56条龙在祥云中盘旋,日月映照中华版图,气势磅礴;最袖珍的不足百克,可托于掌中把玩欣赏,上面雕的小熊憨态可掬,鼻子眼睛皆天然石“眼”,栩栩如生。聊起自己的这一业余爱好,张晶廷打开了话匣子。
砚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素有“文人爱砚,武士爱剑”一说,历代帝王、文人墨客都以拥有一方名砚为荣。历史上,砚有很多别称,如即墨侯、万石君、石友、砚田等,皆是文人对其的昵称。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专门有《砚史》一卷,砚台的历史可谓洋洋大观。
砚台最初是汉字书写、研磨色料的工具。人们现在熟知的砚台,一般由砚堂、砚冈、砚池、砚唇、砚额等部分组成。据史书记载,两汉时期,人们发明人工制墨,不再借助磨杵和研石,砚台开始发展起来。
砚台因材质不同,可分石砚、玉砚、铜砚、陶砚、木砚等,但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历史上将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有人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张晶廷拿起一方镂雕梅花的端砚,为记者介绍:“端砚又被称为‘群砚之首’,它的特点是石质细腻幼嫩,雕花精致,能‘发墨不损毫,磨墨亦无声’,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砚台珍贵在于传承
2009年,张晶廷开始涉足砚台收藏,最初是喜欢收集各种石头,后来他发现收藏砚台可比石头有意思多了。如今他的藏品近千,其中不乏端砚等动辄上百万的名贵砚台。
谈及收藏初衷,他表示:“砚台在文房四宝中至关重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传承。首先砚台质地坚固,能传百世而不朽,很适合收藏。其次,砚台汇聚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很有文化气息和人文信息,特别是上面的铭文、家训等,能将人们对子孙的希望、期盼世代传承,可以说,砚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从砚台收藏中,可以体会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不仅收藏古砚,喜爱钻研的张晶廷还自己设计砚台。“你们看到的那个18吨的砚台,是我从龙胜县采的紫袍玉。从去年3月开始雕,历时18个月,一次雕成,取名‘大好河山砚’。以往他们做大砚台,都是用水泥把雕好的料粘在一起,而这次我用的是一整块玉石,这是没有过的。”张晶廷说,他打算拿这方砚台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易砚保护迫在眉睫
在传统的文房四宝中,砚台与河北渊源最深。河北易县易水河畔出产的易砚,据查最少早于其他砚台500多年,是中国砚台的发源地,自古就有“南端北易”之说。可惜的是,到现在为止,易砚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保护和包装推广,因此,易砚虽然石质不次于几大名砚,但价格不及端砚的百分之一。谈及这一话题,张晶廷显得有些激动。他说创办河北文房四宝协会,就是想为我省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易砚做点事情。
张晶廷认为中国名砚中应该有易砚一席之地。据《墨史》记载,唐代时易州的奚超父子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易水砚”,后来,奚超的子孙移居安徽歙州,继续制墨、制砚,不仅成就了徽墨,更带动了歙砚的发展。由此可知易砚在砚台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据张晶廷介绍,20年前,端砚、歙砚和易砚价钱相差无几,都是几百元一块,后来随着当地限采政策的推行和市场的运作,端、歙砚已从几百元涨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块,而易砚到今天还是几百元一块。目前,全国各地的砚台石料都采取了限采保护政策,如贺兰山产的贺兰砚,在没监管前,一吨石料卖七千元,后来每年限采30吨,石料的价格一下子涨到每吨15万元。因为材料珍贵,现在雕工也变得精细了。他心疼地表示:“目前易砚的现状是,掠夺性开采,做工粗,价值不高,资源严重浪费。砚石属于几十亿年才能生成的沉积岩,储量很少,不注重保护,这么挖下去,多大的山也得挖没了,易砚石中有一种极品石料几乎被采挖殆尽。我们这一代采完了,后代子孙怎么办?”
“限量开采石料,提高雕刻工人素质,把易砚做成艺术精品,才能让它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张晶廷说。
砚台的鉴别分六步:看、摸、敲、洗、掂、刻。一看它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二摸它的感觉是否像小孩子的皮肤一样光滑细嫩;三将砚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闻其声,清脆之声为佳;四是洗掉砚台的墨痕,观察自然的美纹;五是掂量一下重量,一般来说,同样大小,重的砚石物胶结紧,颗粒细。(这个方法适用歙砚);六是考察砚的好坏,可用力在上面刻两道,感受石质的优劣。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