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线城市库存压力缓解 改善型需求出手“救市”

2014年11月18日 07:22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近日,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0月,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面积为293万平方米,成交面积为328万平方米,呈现出供小于求的市场关系。这也是自今年2月份以来,一线城市的供求关系首次发生改变。

  伴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一线城市的库存压力也开始逐渐缓解。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去化加速的背后是改善型购房需求的有效释放,而这也将进一步影响市场预期以及未来的库存走势。

  去库存

  从目前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监测到的数据显示,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10月份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分别为89万、109万、86万和45万平方米,环比增幅分别为17.4%、42.5%、63.1%和52.6%,同比增幅分别为-5.1%、-22.3%、-16.0%和38.1%。总体上看,深圳的市场热度最高。

  从成交均价来看,环比9月份有所下滑,但相比去年同期来说,价格并未出现明显滑落。

  据统计,10月份,北上广深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分别为每平方米24282元、27554元、14332元和22816元。环比增幅分别为-10.1%、-0.3%、-6.7%和-0.4%,同比增幅分别为1.8%、10.2%、8.8%和-4.1%。其中北京的环比增幅和同比增幅相对偏小。

  对楼市来说,库存多少一直是关键因素,库存压力巨大的时候,需要更多的以价换量来缓解压力,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库存量在进一步优化。

  继9月份库存量创新高后,10月库存出现下跌,这也是近9个月以来首次环比下跌。

  “房贷新政对楼市的刺激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目前项目每天来电的咨询量已经翻了几番,市场的反应在逐步热烈起来。”北京一在售项目的营销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从目前库存以及去化周期的数据来看,一线城市的库存去化压力得到了有效释放。“一线城市今年放松限购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随着信贷政策的放松,改善型需求的入市门槛在降低,进而能加快入市节奏。”严跃进表示,近期一些楼市提振的做法还在持续。如上海调整了普通商品住宅标准,将使得更多房源纳入到这一体系中,进而鼓励各类购房者积极入市。

  推改善

  以北京为例,截至11月14日,北京可售住宅房源为8.8万套,较10月中旬的9.2万套下降近4000套。对此,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表示,随着开发商合理定价和购房者心理预期的改善,库存房源正在被缓慢消化,预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楼市成交量仍将保持增势,楼市高库存压力将得以缓解。

  库存去化压力释放的背后,则是一线城市改善型需求密集释放的成因。

  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上周(11月10日~11月16日)北京楼市共有5个老项目后期项目开盘入市,五个项目累计向市场新增563套房源。其中三个项目的售价在每平方米3.5万~6万元之间不等,定位改善型客群的中高端楼盘发力。

  “定位改善型客群的中高端楼盘入市量增加,一方面来源于房企冲刺业绩需要,在年末业绩压顶的背景下,利润回报率更高的高端住宅成为房企冲刺全年业绩的重要方式。”亚豪机构副总经理高珊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据统计,10月份成交均价在500万~1000万的改善型产品累计成交508套,环比大增22%。单套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住宅项目累计成交379套,环比大增50%。

  对此,任启鑫分析表示,央行“认贷不认房”的认定规则,受益最大的为“卖旧买新”的首次改善型购房需求,“930”信贷新政发布后,这类客群的首付比例由6成降至3成,大举降低了改善型需求的购房门槛。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优质房企资金压力有望缓解      2014年09月15日
  • · 资金紧张缓解 小盘股显强势      2014年05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