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货业改革春风劲吹衍生品市场迎新格局

2014年11月18日 07: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编者按:今年以来,为推动期货业创新发展,监管层连续打出了利好行业变革的"组合拳":新"国九条"、《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等规则,从顶层设计上为期货业发展制定了美好蓝图和路线,但至今未见具体措施落地。不过,业内人士预计, 即将召开的"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相关政策的落实细则将陆续浮出水面。

  创新排头兵,改革先锋队。近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迅速,新品种上市步伐不断加快,市场规则制度和改革效果显著,紧跟现货市场发展规律,动态调整期货合约和规则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监管转型。

  伴随着期货经营机构改革逐步推进,期货市场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增量不增资的现象得到改变,过去市场创新虽然不断加快,但是市场资金创新量有限,随着近年来对投资者培育力度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投资者结构进一步优化,尤其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市场持仓量不断加大,大多数品种法定客户成交量和持仓量都呈上升趋势。

  当前《期货法》立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下一步期货市场法规体系将更为健全。业内人士认为,应该继续大力推动期货市场改革,一方面加快市场规则体系等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打破投资者入市障碍;另一方面应加快期货衍生品市场发展,使场内、场外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改革果实丰硕

  期货品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载体,每新增加一个品种,就是拓展一个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领域,老“国九条”颁布十年来,期货市场从原来8个品种,增长到目前45个,基本覆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

  尤其是2010年,成功推出股指期货,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正式起步,去年又成功推出我国第一个场内利率衍生品,顺利上市了全球首个纯股指期货的产品,并且在煤炭等战略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木材、鸡蛋新的品种推出,更是弥补了林木和畜牧产品的空白。

  据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部主任宋安平此前公开表示,今年以来,为提升我们在全球大宗商品创新市场的定价影响力,监管层积极推动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机制创新。近两年在黄金、白银、焦炭等期货品种上开展连续交易,使得期货产品的连续性和平滑度增强,也降低了期货市场运行的风险,同时期货市场套保交易规模显著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亚于上市一个新的期货品种。

  关键的是,期货市场运行成本也在快速降低。随着各交易所陆续推出套利交易保证金优惠,单向多边保证金优惠措施,据测算,三家商品交易所日均减免交易所近60亿,法人客户受益明显,减免金额占一半,显著降低了市场运行成本。

  市场法规体系也不断健全。此前,监管部门表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监管转型,在从事保证金存款资格审批和境外业务风险敞口年度审批基础上,研究取消目前七项许可中涉及到交易所合并、分立、场所变更等行政审批事项可行性,进一步精简备案登记等事项,将事前报告事项改为事后报告事项,修改完善期货业务活动的指引,研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思路。

  衍生品市场前景好

  2012年以来证监会逐步推进场外衍生品市场业务,出台了一系列业务规范与工作指引,推动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OTC)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以场外衍生品为基础且构造复杂的结构型产品。

  当前,期货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虽然起到了不小作用,但由于标准化合约满足不了绝大多数市场需求,造成需要服务的实体经济并没有受益,而在国际上,实体需求多在衍生品市场上得到满足。

  场外市产品不同于场内标准化产品,其特性灵活多变主要为满足机构投资者个性化需求而设计。业内人士表示,下一步期货市场在衍生品市场方面将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较为滞后。近年来,作为我国大宗商品场外市场发展的探索,各类以中远期电子交易为特征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蓬勃发展,并以其个性化的合约设计和便捷的交易方式,被广大现货企业普遍接受。

  相较于欧美成熟的大宗商品场外市场,我国大宗商品电子市场在交易品种、运行机制、市场主体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更有一些市场违规经营,加大了区域性金融风险,整体上对促进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和优化大宗商品资源的配置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建立健全我国大宗商品场外市场,完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对于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拥抱行业创新 迎接期货春天      2014年09月25日
  • · 内地期货业国际化现状及展望      2014年09月23日
  • · 期货业将迈入创新发展新阶段      2014年09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