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摄
上海自贸区仅仅试点一年多,最高决策层就专题研究复制推广其改革试点经验,足以看出决策层对自贸区发展的重视,背后折射的是对推进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急迫性。但自贸区建设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而应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毕竟上海自贸区建立一年多来,在金融体制改革上的探索也仅仅是起步而已。因此,第二批自贸区试点应该重点考虑改革开放的基础、区位优势和代表性
随着培育自贸区改革“良种”的经验逐渐成熟,自贸区扩容步入提速通道。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经验,是在这块试验田上试验培育出的种子,要把这些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尽快开花结果,对试验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能在其他地区推广的要尽快推广,能在全国推广的要推广到全国。
《澳门日报》发表社论高度评价这一举措,称“这是中央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其力度和意义堪与八十年代建立经济特区和九十年代开发浦东新区两大事件相媲美”。消息发布后,敏感的资本市场迅速嗅到政策机遇。而后几天,自贸区概念板块一时间成为市场资金追逐的热点,上海、天津、海西、粤港澳自贸区概念股强势登场,全线井喷。
此前,业内分析指出,上海首轮评估之后,如果能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不排除马上就会有第二批试点跟进。不过,目前上海自贸区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按照此前的估计,这一过程大概需要一年时间,之后才开始推行新的试点。
事实上,自去年7月份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掀起了申报建立自贸区的热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尽管各地的申报进度不一,但已经有12个地方自贸区的申报进入到多部委联合调研阶段。其中,天津和广东走在了最前面,而福建也有望凭借其在台海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搭上“第一班车”。
百舸早争流
其实早在5月,习近平主席就首次提出了“良种说”。他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今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曾提出要对上海自贸区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时至今日,除上海自贸区外,官方并无明确答复其他地区的自贸区申请是否获审批,而此番习近平在深改组会议上的表态,无疑给许多正在积极申报自贸区的地方巨大的希望,也再度激发第二批地方自贸区落地的猜想。
近日,市场传闻更是沸沸扬扬:酝酿多时的天津自贸区有望获得批准,福建、广东也有可能被列入第二批自贸区试点。
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边,申请建立自贸区早已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业内人士预期,沿海地区自贸区试点率先获批的可能性很大。一方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加快,将推动沿海地区自贸区试点的尽快启动;另一方面,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此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的主要主题之一,也有利于推动沿海地区自贸区的建立。
自从去年上海自贸区成为首个“吃螃蟹”的试点以来,重庆、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轮番申请自贸区。地方政府对自贸区建设的痴迷,“制造”了你追我赶竞相申报的热闹场面。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申报自贸区的有26个,这还不包括广西凭祥等地申报的沿边自贸区。
在观察人士看来,不少省市启动申报自贸区,尽管成功的可能性不太大,但也确实起到了推动改革和资源聚集的作用。为提升申报成功的砝码,这些省份加速了学习、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的实验成果;另外,积极吸引资金,加快申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能起到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效果。
然而,各地争相申报,一方面体现了各地要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有很多地方仍然以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本身就是为了争取优惠政策。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觉得如果是后一种想法,就可能会误导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方向,它不是一个政策优惠区域,而应该是体制创新的区域,是一个深化改革开放的特殊区域,应该创造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最终在全国能够得到推广,使得中国更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去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
宜精不宜多
桑百川认为,如果各地的自贸区具有同质化的结果,其实是一种失败的结果。“应该充分体现各地区的特色,比如福建自贸试验区它应该更多地考虑跟台湾加强经济贸易上的合作,扩大对台湾的经济合作辐射的功能;广东的自贸试验区更多的在金融改革中有一些新的创举;未来海南的自由贸易区的设置,它作为一个自由岛可能功能会更全面一些等。”总之,各地有自己的特色,各地也有自己发展的倾向和需要试验的一些制度,如果各地的做法只是为了争取优惠政策,考虑地区自身的发展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到他们创造出的经验,应该更多的对全国的深化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对此,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研究员姚为群也表示认同:“无论是哪个省市成为下一批自贸区试点,都要经过中央权衡各个地区特色才能够决定。当然,这一切都基于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基础之上。”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日前表示,目前上海自贸区仍面临规划试验面积较小、负面清单过长、一些创新内容还没有落地等问题,现在批多个新试点条件可能还不成熟。此外,姚为群还强调,上海设立自贸区时间尚短,资历尚浅,没有必要立马在全国范围实行大面积试点。他同时表示,其他地区不妨尝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开放、吸收外资、金融创新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且对地方经济带动大的地区,建设与上海自贸区有所区别的园区、港区。
在这一目标定位下,自贸区试点宜“精”不宜“多”。搞自贸区试点不应“一哄而上”,造成产业特色模糊、无序竞争加剧。而应该走差异化路线,避免同质化。
财经评论员余丰慧在媒体上撰文指出: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经验,目的在于通过自贸区模式的快速复制,形成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气候、大环境,倒逼全国全面加速改革开放步伐。他提醒,自贸区建设也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而应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第二批自贸区试点应该重点考察申请地改革开放的基础、区位优势和代表性”。
显然,自贸区绝对不会“遍地开花”,各地必须冷静思考,杜绝一哄而上、向中央“要政策”的狭隘想法。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时报》判断:自贸区改革将从上海的“点击”转入多地区的“群发”阶段。各地要在借鉴上海经验的同时,牢牢把握自身定位,打造有特色的自贸试验区,让“上海经验”遍地开花。
可复制可推广
经过一年的改革推进,上海自贸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1项在全国或部分地区推广。此外,还有33项具备了复制推广的基础,还有一批改革创新事项正在加快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金融法博士研究生汤华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自贸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成立一年来,自中央到上海市的各级部门,做了大量繁重细致的工作,出台了许多或宏观或微观的法规、政策和措施,客观地说,成绩是斐然的。”来自上海海关的统计显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年来,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7475.3亿元人民币(按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的整月数据统计),比上一个年度周期增长6.5%,呈现出进出口规模逐季扩大、进口消费品集散功能凸显的特点。现在已经有约12000家企业新增注册,以“央行30条”为主的金融方面的措施有51项,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投资管理公司,例如保理和PE企业集聚效应明显,各类要素市场也正在成形。
在所有可以复制全国和部门推广的内容当中,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无疑呼声最高。李克强总理已经多次要求有关部门制定负面清单管理方案,一些地区也正在设计本地负面管理清单。负面清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开放政策的力度,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市场化的思维和向市场下放审批权为方向,制定负面清单。
截至记者发稿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宣布又有8项试点成熟的创新改革经验将在全国实现可复制可推广。这8项可复制、推广制度分别为: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全球维修产业监管、出入境生物材料制品风险管理、中转货物产地来源证管理、检验检疫通关无纸化改革、进口货物预检验、检验检疫分线监督管理模式、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其中,前5项将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后3项将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复制、推广。
上海自贸区挂牌至今,8项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措施大多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仅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一项制度,累计已有9043批、29.97万辆进口机动车以此方式进口,涉及金额127.94亿美元,直接为进口车商节约检测成本3144.51万元。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近日讲话称,改革需要一波波往前推进,所以需要其他自贸区的出现,但其他自贸区主要注重单一功能。比如福建的海西经济区,比如前海的金融创新。从区域性的角度,“前海主要针对港澳,福建针对台湾,天津更大程度上会在一路一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而综合性的改革任务,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任,则还是主要交给上海自贸区。
开放力度不够
全世界现有3000多个自贸区,诞生只有一年的上海自贸区如何形成自己的后发优势?在第二批自贸区落实进入“快车道”之际,上海又将如何巩固自身的“江湖地位”,是上海自贸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据《国际金融报》记者观察,海外媒体普遍对上海自贸区的开放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年多来,尽管政府和各级部门展现了足够的改革诚意,但是外界依然认为自贸区最大的问题是对外开放的步伐还不够快,金融政策还没有放开。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自贸区将改革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商品的流入流出上,而在资金流方面,尽管已设立了许多规章制度,却尚未看到许多实质性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孟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该观点不无道理。上海自贸区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金融要素市场,如汇率的自由化和利率的自由化上没有实质性开放,在存款利率的开放上,上海自贸区今年3月1日放开300万美元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此前外币贷款和300万美元以上大额外币存款的利率早已放开。而人民币和美元等外汇的自由兑换方面迟迟没有放开,自由贸易账户的实际操作上犹豫不定等。孟磊认为,在金融创新上的开放不足,主要是具体的金融监管机构还在延用过去的严格管理的思维(即正面清单思维)在分析和对待问题,过分强调宏观审慎风险。“当然,风险管控相当重要,但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步伐仍然可以稍微快一些。一来,不真正‘放开’,上海自贸区永远只是上海的自贸区、中国的自贸区,不可能成为世界的自贸区;二来,在上海身后,仍有不少省市等待效仿复制,上海不放开,之后的自贸区试点更难以放开。”孟磊坦言,金融不深化改革,上海自贸区前景堪忧。
而在最近举行的第2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一批上海市的“洋高参”以国际企业家的视野,集思广益,为自贸区的发展建言献策,谈论最多的“负面清单”实则反映的仍是“开放力度”问题。
虽然已经从2013版负面清单的190条特别管理措施,缩减到了2014版的139条,但在咨询会上,许多企业家还是提出进一步缩短负面清单的要求。英国保诚集团董事长保罗·曼杜卡就表示,希望能够不仅仅是消除小类上的限制,也消除大类上的限制,从而为企业带来经营范围上的机遇。加拿大宏利金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邓广能更明确提出,希望取消寿险外方投资50%上限要求。他表示,2014版负面清单中大大改善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股比方面的限制,但是寿险公司外方投资比例不得超过50%,这一限制与以往相比没有任何变化。“我们觉得对所有的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应该一视同仁、公正对待。”
这些企业家的反馈,也呼应了此前上海自贸区的第三方评估结果。“评估报告和企业家第一个讲到的,都是(上海自贸区)开放度还不够,负面清单还太长,其中的监管措施可能透明度还不高。”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说。
相关链接
天津:今年年初,天津就已上报了新版自贸区方案。天津自贸区一大特点是面积大,其面积数倍于上海自贸区。天津很可能成为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带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同时围绕国际物流中转业务开展,天津有望重现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风采。
广东:与上海自贸区相比,粤港澳自贸区很可能更为开放。紧邻港澳,可以很好的与港澳贸易形成配合。据媒体报道,方案中粤港澳自贸区的功能定位为:积极扩大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探索建设现代金融服务创新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CEPA(《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升级版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升级版。
福建:突出对台自由贸易是福建自贸区最大的特色。作为两岸交流的最前沿,厦门一直都是申报的重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自贸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到,要在厦门突破开展两岸双向贷款业务。在金融领域,两岸跨境人民币业务是厦门金融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