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摄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移动医疗领域“热钱”涌动,8月春雨医生获得5000万美元C轮融资,10月挂号网拿到1亿美元的C轮融资……“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巨擘们也对移动医疗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以腾讯为例,两个月狂砸1.7亿美元,入主丁香园和挂号网。然而,喧嚣之下,移动医疗真能破解中国的“看病难”问题吗
“本轮融资1亿美元,是业界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融资!”
“你就吹吧!所谓的1亿美元是做了很多加法和乘法后的结果!最大规模依然是我!”
上述关于“谁是老大”的口水战,最近正在一向保守低调的医疗界展开,两位主角则是互联网与医疗的“混血儿”——挂号网与丁香园。
前者是移动医疗业界的“新贵”,成立不到4年时间就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后者是深耕移动医疗十几年的“老兵”,拥有专业的医生和医疗资源。更有趣的是,二者的投资方都是腾讯。
互联网的野蛮风吹来,即便是最冷静的医疗界也会为之抖擞几下。中国医疗的刚需市场结合“移动”这个潮词,催生出了无数的想象空间。
BAT入侵
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带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将迎来爆发机遇,除了看相关市场政策外,还可以参考BAT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是否频繁参与其中。
这种有趣的现象在金融、打车、影视等领域先后上演,如今,医疗这块“处女地”也“晚节不保”。
记者注意到,从去年底开始,有关移动医疗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近期腾讯连续大手笔投资更是把市场的热情推向了高潮。
今年9月,腾讯战略投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投资规模为7000万美元,这是当时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10月13日,挂号网宣布,获得了由腾讯领头、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这轮投资再次刷新了业界纪录。
资料显示,丁香园是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交网站。目前,丁香园汇聚超过350万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的专业工作者,每月新增会员3万名,大部分集中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超过70%的会员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挂号网目前已与全国23个省份、9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3000万的实名注册用户、10多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累计挂号人次超过1亿。
按计划,丁香园及挂号网均将会与腾讯的微信系统进行对接。
“腾讯正在以重金布局医疗健康领域。丁香园拥有专业的医生和医疗资源,及务实、资深的研发团队,投资丁香园不仅使其在移动医疗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实力,还能够体现其社会价值。”易观国际分析师郭阳10月21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投资挂号网则是看中了其背后的资源背景以及挂号难的现实背景。
丁香园副总裁冯大辉认为,腾讯投资挂号网,主要意图还是去拓展移动支付的市场。“在移动支付领域,腾讯为找到任何入口都会不惜代价。”
让腾讯短期内在医疗领域一掷千金的动力还来自于竞争对手。
腾讯之前,阿里巴巴已提前布局。今年5月,阿里巴巴推出“未来医院”项目,通过支付宝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帮助医院提高运转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目前阿里巴巴已和全国主要城市的近50家三甲医院达成合作意向。今年1月,更斥资1.7亿美元的战略投资中信21世纪,10月22日,中信21世纪已经正式更名为阿里健康。
百度则主打“大数据”,宣布推出“北京健康云”,该项目为北京祥云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专业健康服务。
BAT之外,另外一家市值超百亿美元的公司小米,也在9月19日宣布投资2500万美元战略入股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
前景可期
什么是移动医疗?它有何魅力让互联网巨头们一次次为之一掷千金?
资料显示,所谓移动医疗就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
睿峰科技CTO马泳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则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患者去看病,花大量时间排队挂号、候诊,好不容易看到医生了,医生会给你开一些检验单子帮助诊断,然后又要花很多时间去排队缴费,等候检查结果,最终整个看病过程耗费了一天甚至是更长时间,有时候拿到检查结果,医生可能已经下班了。这种情况在一线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马泳宇说,但是如果有一个完善的移动医疗平台,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效率低下的“看病难”问题。
“平台分有两个端口:患者端和医生端。患者可利用该平台进行系统的健康管理,包括:体检记录、分析详情、提醒、健康咨询、健康方案、医院和药店等六大部分。”马泳宇介绍,医生就可以通过语音或视频的互动方式在线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和疾病控制管理等服务。
马泳宇表示,这样就大大节约了医患双方的时间,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效率。“在国内,看病难、看病贵是民生难题,而其原因是医疗资源稀缺和分配不均。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医疗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医疗资源,同时降低了整合医疗资源的成本。而这也是移动医疗的发展空间所在。”
郭阳对记者称,目前,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元,其增速还在逐年加快。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内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凸显,医疗资源的供需缺口明显加大,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都对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条件。
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将推出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预算达到611亿元,是历年来政府在医疗信息化试点工作中预算最多的一个工程。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总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
易观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2013年达到22.1亿元,环比增长率达到20.8%。易观预测,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6.7亿元,201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医疗互联网化是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领域,这也是BAT持续对医疗行业发力争抢的根本原因。”郭阳说。
“钱景”不明
虽然移动医疗获得资本的竞相追逐,但由于中国医疗体系的复杂性,其盈利模式尚不明确,该领域内公司大多处于纯投入阶段,离盈利还差着非常大的距离。
据了解,在国外,一些移动医疗产品已经有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进行收费。
比如,ZocDoc是美国一家在线医生预约网站,主要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和预约医生。ZocDoc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元使用这个平台,按照ZocDoc公布的医生数量,其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元以上。
再如,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其主打产品是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该公司主要向保险公司收费。
“但是这两种模式很明显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很难开展。”国内一家医疗企业的高管10月22日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还不能和美国成熟的商业模式相比,国内现状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医生资源主要限制在公立医院,同时,商业医疗保险业不发达,根本不可能照搬国外模式。
据悉,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主要依靠广告、增值服务、在线问诊等盈利模式。
以目前知名度较高的“轻问诊”模式为例,这种模式主要是医生用脱离体制的方式面向患者做院外服务,他们通常切入的环节是问诊。比如,好大夫就是一个提供院外医患交流的平台,而春雨掌上医生则可以让患者在就医前查询自己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并向专业医生提问。
马泳宇认为,这种模式的出现有其市场需求。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将过去医生只能在院内提供的服务延伸至院外,让医生和患者的沟通变得更加有效。
但在冯大辉看来,这种模式并不会长久,也没有核心竞争力。“虽然移动医疗为医生开辟了一条增加收入的路径,但就中国就医市场来看,实际效果并不会好。一方面,职称在副高以上的医生可能并不看重这个赚外快的渠道。另一方面,知名度小的医生也攒不到那么多的固定患者数。”
罗德公关与益普索市场研究集团联合发布的《2014医生互联网行为洞察报告》显示,医患在线诊疗的现状是“有需求、没行动”,中国内地仅60%的医生对线上诊疗持认可态度,而这一比例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分别达到91%和86%。
冯大辉还认为,对远程医疗来讲,真正有价值的还是获得和医生更多详细沟通的机会,但这是基于基础检查之上的。用户会发现很多网络轻问诊医生的回答经常是,请上传某某报告,或者建议去做某种检查。
“很多情况下,医生很难在没有基本化验的情况下作出诊断。”冯大辉说,这个问题在中国尤其关键,因为中国没有家庭医生,每个病人几乎对医生来说都是新的,不知道疾病史,不了解病人的个体情况,仅凭网络问诊的少量信息,很多情况下医生无法作出很好的回答及处方建议。
对此,作为春雨掌上医生的开发者,春雨天下公司副总裁毕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春雨天下仍在塑造品牌和积攒用户的阶段,盈利模式也在探索中,他们采取在线服务付费,但付费用户比例仅5%左右,且全部交给医生。而免费问答的部分也是要向医生支付报酬,这方面一直在倒贴钱。
“很多公司仍然采取的是传统互联网的思维去做医疗,即积累用户-融资-上市-圈钱。”马泳宇表示,现在很多应用都集中在挂号、付费、轻问诊等极为早期的阶段,这也是几大互联网巨头目前大规模切入的领域,但靠庞大的用户量来卖广告的模式不能长久。
马泳宇认为,应该深入诊疗环节,因为移动医疗的核心还是医疗本身。
政策风险
除了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之外,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政策。
“目前在线医疗行业很热,但离普及还有一段距离。”郭阳表示,目前,政策约束是整个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医生牌照是对医生最基本的诊疗资格认可,而国家对规范互联网医疗的政策空白,以及医院内部规定对医生的诊疗限制等才是制约医生在线诊疗的主要因素。
“在所有移动互联网的细分领域,移动医疗发展难度是最大的,因为医疗的核心是发生在医院内。”9月26日,中信产业基金投资副总裁何风志在由健康界与北京安贞医院联合主办的健康圈媒体训练营上也表示,众所周知,我国的医疗卫生都叫事业,而不是叫市场,所谓事业是指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这也就意味着院内是移动医疗最难克服和最难进的环节。
记者了解到,近期,政策面上有所松动。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在去年发布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可以申请多点执业。
不过,远程医疗并没有放开。记者查阅发现,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这就意味着,春雨掌上医生等移动平台上的医生,都只能提供问诊和自诊服务,医生不允许给患者开处方,只允许医生对用户做一些与健康相关的指导,以及就医前和就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此外,对于在线诊断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红线,法律和政策层面一直未给予明确的答案。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同时,移动医疗所属公司在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组织行医行为,系行政违法,应受到卫生行政机关行政处罚。而受聘在移动医疗APP上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因其所服务的APP服务商不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其行医行为也属于非法行医行为。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医生可能构成非法行医罪,承担刑事责任。
郭阳表示,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严格控制,当这些医疗健康软件和网站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必然面临如何与法规相适应的困境。比如说,国家政策不允许患者私自购买处方药,只有官方建立的预约挂号渠道才具有合法性。
格局猜想
“对于投资者来说,现在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这时候很多项目如果不投,可能就会错过,如果投了,可能会投到高点。资本市场很怪,可以理解为存在即是合理的。投资会不会存在泡沫?它在没有破裂前,我们都不知道是不是泡沫。”何风志说,有时候投资人面临的一个很大风险是怕投亏,但投资人还面临另外一个更大的风险是怕错过了好机会。
BAT就是这类“宁可错投,不愿错过”的投资者。
“相对来说,医疗行业的风险较大,但对于BAT这些有钱的互联网大佬们来说,显然不愿意错过。”上述国内医疗企业的高管对记者分析,而采用战略投资入股的方式杀入医疗健康领域是最直接、最稳妥的方法。一方面对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未来可以获得数倍收益,另一方面也能够填补自身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空白,能让自身生态链更完善。
那么,与众不同的医疗业,在互联网入侵之后会最终会形成怎样的格局?会不会和打车、团购、金融等行业“触网”后一样,BAT还是最终大玩家?
“BAT等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无疑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从而促进其发展。”冯大辉表示,但医疗和其他领域不同,是一个需要慢慢深耕的行业,浮躁、操之过急可能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很坏的影响。
冯大辉对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就如阿里巴巴对中信21世纪的收购,就属于垄断资源,因为中信21世纪拥有中国仅有的药品监管码体系、旗下95095医药平台拥有《药品互联网交易服务资格证书》,这些资源本应该开放的,掌握在个别巨头手里反而更糟,会阻碍行业的正常发展。”
马泳宇认为,未来,移动医疗领域肯定会出现几家独大的趋势,但会比其他行业的格局更大一些,因为医疗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一般不会出现BAT三家独大的情况,可能会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出现几家巨头,而非整个行业。
就BAT三家来说,郭阳认为,目前BAT的医疗布局都在发挥其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百度是压注云平台,阿里主要通过支付宝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腾讯则是依靠本身的社交平台植入移动医疗的元素,所以现在还谈不上谁更有优势或者谁更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