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沪港通“等待鸣枪” “枪”未响

2014年10月27日 08:10    来源: 深圳商报     钟国斌

  港交所10月26日晚公告称,截至目前,港交所尚未取得启动沪港通的相关批准,因此并无实施沪港通的确实日期。不过,港交所表示,至今各方已就实施沪港通作好技术准备。

  港交所并称,当有关沪港通启动的时间表有任何重大进展时,港交所将适时刊发进一步的公告。

  市场预期沪港通10月推出

  今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批准开展沪港通试点,并宣布“沪港通”总额度5500亿元人民币,需要6个月准备时间。

  按照“沪港通”6个月准备时间推算,市场预期沪港通会于2014年10月推出。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今年8月表示,“沪港通”将在10月份某个星期一启动,启动前两星期,监管机构将作出公告。但上周五,证监会并未宣布沪港通启动时间。

  10月25日,《香港商报》援引接近内地监管层的消息人士指出,已准备多时的“沪港通”将难以如期于10月27日开通,且原定于10月25日举行的沪港通开通彩排仪式也已被取消。沪港通目前处于被无限期搁置的状态。

  今天是10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一,而港交所称至今尚未取得启动通知,意味着沪港通将无法如市场预期在10月份推出。

  另据路透社报道,亚洲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ASIFMA)近日致信香港证监会,要求更多时间为沪港通开通做准备,因目前一些规则尚不明确。ASIFMA是一个独立的地区性行业协会,由60多个领先金融机构组成,包括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等。

  目前沪港通已万事俱备

  虽然沪港通10月27日开通无望,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无限搁置”这一说法并不确实。

  某媒体援引一资深人士的话表示,沪港通属于国家既定政策,无限期推迟是不可能的。“沪港通的按钮在国务院,推出时机是决策者判断时间点的问题,目前沪港通推出不存在任何障碍。”他说。

  接近监管层的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尚没有沪港通推出的具体时间表,任何一项业务推出都要充分准备,沪港通推出时间延后很正常。

  事实上,沪港通在技术层面已万事俱备。用李小加的话来说就是“只是等待鸣枪一刻。”

  广东某证券公司深圳证券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沪港通开户正在进行之中,如果沪港通本周开通,预计买卖股票不会有问题。

  国泰君安国际总裁阎峰告诉记者,海外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A股,并不需要再开户,也不需要另外签署任何文件或合同,假如沪港通正式启动,公司可以马上为客户下单。

  据了解,经过两轮市场演习,内地目前有90家券商申请参与沪港通试点,占市场拥有经纪业务资格会员(参与者)总数的91%。香港目前有97家券商和108名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参与者已确认系统准备就绪,可首批参与沪股通业务,这些券商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这些券商均已陆续展开投资者教育等沪港通前期准备工作。

  推迟对A股影响或大于港股

  沪港通推出时间晚的市场预期,对A股市场有什么影响呢?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沪港通早几天和晚几天开通,对A股没有实质影响。沪综指三季度涨了400多点,四季度回调了100点左右,这是正常技术性调整,加上全球股市都在调整,预计短期A股调整还未结束。沪港通推出暂时延后,对港股市场影响也有限。目前港股调整主要受全球市场影响,若全球股市延续弱势,港股则有可能继续调整。

  深圳新里程投资总监赖戌播对记者表示,沪港通推出晚于预期,对A股影响大于港股。他说,港股市场随外围市场跌幅较大,而A股走势相当独立。由于内地投资者对沪港通开通期望较大,现在开通时间晚于预期,这对投资者心理会产生负面影响,不排除A股市场出现补跌可能性。特别是前期涨幅过大的股票,很可能借利空打压大幅回落。

  相关链接

  沪港通大事记

  ●2007年 天津尝试推出“港股直通车”,引起国内争议,后无限期推迟。

  ●2009年 国务院19号文件提出适时推出国际板,引入国际公司股票,后未有实质性进展。

  ●2014年4月10日 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公告称,从公告发布之日起至沪港通正式启动,需要6个月准备时间。

  ●2014年6月13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若干规定》。

  ●2014年9月26日 上交所发布《沪港通试点办法》、《港股通投资者适当性指引》等规则。

  ●2014年10月17日,上交所公布首批89家券商获得沪港通业务资格。(综合)


(责任编辑: 刘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