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磁条卡将自然淘汰 银行卡换“芯”要注意什么?

2014年10月23日 07: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根据央行的要求,今年10月底前全国POS终端关闭金融IC卡降级交易,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于年底前关闭在其他线下渠道终端上的金融IC卡降级交易。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从明年开始,经济发达地区新发行以人民币结算的银行卡应为芯片卡,磁条卡将逐步停发。不过,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仍然允许磁条卡发行。对存量巨大的磁条卡,将采取自然淘汰的方式,逐步引导商业银行开展磁条卡更换芯片卡工作,不会影响磁条卡的使用。

  时下,磁条银行卡升级为芯片卡的步伐正在加快。近期,关于银行卡换“芯”的话题又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安全性方面,芯片卡比磁条卡更高,在换卡、换号过程中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

  金融IC卡发卡量突破十亿张 为何比磁条卡安全?

  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我国金融IC卡累计发卡量突破10亿张,其中全国性商业银行累计发卡量超过9亿张,区域性商业银行累计发卡量超过1亿张。2014年前三季度新增金融IC卡发卡量4.5亿张,占新增银行卡发卡量的比例超过80%。央行表示,发卡进度明显加快,金融IC卡已成为我国新发银行卡主流产品。

  中国银联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就卡片发行趋势看,今年前三季度新增金融IC卡发卡量4.5亿张,其中一、二、三季度新增发卡量分别为1.3亿张、1.5亿张和1.7亿张,发卡进度明显加快。据此推算,2014年全年金融IC卡新增发卡量有望超过此前年度的发卡总和,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升级正进入里程碑式的快速发展。

  为什么说金融IC卡比一般的银行卡安全?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传统银行卡磁条技术相对简单,磁条信息易被复制,通过使用磁条信息盗录装置复制银行卡磁道信息,通过针孔摄像机在自助机终端上偷录持卡人密码就可以伪造磁条银行卡,从而给持卡人和发卡机构造成较大损失。而采用芯片技术能有效防范这类情况的发生。世界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在推广使用采用芯片技术的金融IC卡后,银行卡伪卡案件大幅减少。

  此外,金融IC卡分为接触式与非接触式(“闪付”)两种。接触式金融IC卡,可通过插入受理终端的读卡槽实现在POS和ATM上使用。如果是闪付,用户可在支持 “闪付”的非接触式支付终端上,轻松一挥便可快速完成支付。从外观上看,金融IC卡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卡片上嵌入了一小块金色的智能芯片,就是这个芯片赋予金融IC卡更高的安全性能,以及非接支付功能和多行业应用功能。

  磁条卡换“芯” 您要注意啥?

  从明年起,纯磁条银行卡将逐渐停止发行,安全性更高的芯片卡将成为主流。当前,有许多人开始将自己手上的磁条卡换成芯片卡。据了解,目前换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换卡换账号,办理起来相对简单,客户持身份证和银行卡到银行柜台就可现场申办。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客户因为自己原有的银行卡跟股票、工资等业务挂钩,希望换卡不换账号,但各银行对此有不同规定。

  不过,更多人对换芯片卡的收费问题很关心。农行从去年开始,推出了同号换卡等业务,使客户可以保持卡号不变,从磁条卡升级为更加安全的芯片卡,并通过主题营销活动等多种方式推进发卡、换卡工作。中国银行从今年已经开始预约换卡,通过银行柜台、网银和电话银行3个渠道申请换卡。除了学生自助卡、财富管理贵宾卡、双币卡以外,其他借记卡换芯片银行卡时能保留原来卡号。工行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已全面停止新发磁条借记卡,存量磁条卡仍可继续使用,优化保号换卡服务。建设银行已开展磁条卡换“芯”,就芯片卡换卡工本费给予分行下浮权限。招行换“芯”,普卡收取10元工本费,金卡和金葵花免费,各分行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优惠或有条件减免。

  据悉,尽管总行有统一规定,但各地分行会根据具体情况执行相应的收费标准。

  其实,对于持卡人来说,最担心的是换卡又换号,这就意味着与旧卡号绑定的各项业务需重新办理。针对换卡又换号的情况,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据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发现,如果原有磁条卡是工资卡换成芯片卡后,可能部分银行的持有普卡客户不能保持原有卡号,则需要本人去找单位财务部门申请变更工资账户。此外,如果原磁条卡上有定期存款、理财产品等关联业务,必须等这些业务到期再换。不然,定期存款会变成活期,损失了利息,理财产品资金也无法到账。此外,原有磁条卡之前绑定了理财基金等投资账户,对于客户来讲,变更相对简单,可以通过转账实现账户变更。但要等投资到期再变更,如果提前变更可能会对资金回流产生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银行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去提醒客户,但目前换“芯”提示、督促不足,收费标准更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总之,服务可以升级,麻烦不要升级。(中国经济网 记者华青剑)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