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基金更注重二级市场

2014年10月20日 08:27    来源: 中国基金报    

  截至10月17日,6月以来上市的44只新股平均涨幅高达190.91%,之前积极打新的混合基金却净值增长趋缓,部分获配新股个数、金额较高的基金,净值增长率也只达到同类型基金的平均水平。

  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的几位基金公司人士均表示,目前的打新“普惠政策”降低了机构新股中签率,导致新股大涨对基金收益的贡献较小,未来不是专门打新的基金将更加注重二级市场的投资。

  打新基金收益慢跑

  第二轮IPO重启以来,上市的44只新股涨势凶猛。据Wind统计,44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均达上限,截至上周末收盘无一破发,平均涨幅高达190.91%,其中有6只涨幅超过300%,涨幅最高的腾信股份上涨379.73%。

  部分基金对于新股兴趣浓厚。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共有92只新股上市,从年内混合基金获配新股数量上看,中欧成长优选回报获配40只新股成为冠军,兴全趋势投资、诺安优势行业、国联安安心成长等8只基金获配新股数量均超过20只;从获配金额看,国联安安心成长以3.18亿元居首位,兴全趋势投资、诺安灵活配置、东方精选等基金获配金额也超过1亿元。

  然而,这些“打新能手”的业绩表现却不尽人意。数据显示,截至上周,“打新冠军”中欧成长优选回报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10.49%,获配金额最高的国联安安心成长净值增长9.94%,仅略高于今年以来混合型基金9.40%的平均值。另外,景顺长城策略精选、易方达价值成长、国泰金马稳健回报等基金的新股获配金额均超过5000万元,但净值增长率都低于7%,甚至个别为负数。相反,一些较少或者没有参与打新的混合基金却表现抢眼,如宝盈核心优势、中邮中小盘灵活配置等,净值增长率均超过35%。

  更重二级市场

  对于打新基金收益趋缓,多位基金公司人士均表示,新的打新规则具有“普惠性”,倾向让大众获取福利,网上回拨机制比以往更严格,导致基金中签比例下降。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理称,“除了被锁定的股票之外,基本上中签率只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打新有明显的套利机制,锁定那些能够支撑12个月的股票,收益非常可观,“比如富邦股份,我们之前测算,顶格去打可以贡献17%的净值涨幅,但是最新的东方电缆中签率不到千分之五,即使股价翻倍,对基金净值的贡献也就一个点。”

  但是,对于追求低风险、稳定收益的基金,这种“普惠政策”下的打新收益情况已经令人非常满意。沪上某十大基金公司有多只产品积极参与打新,该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些产品走绝对收益路线,专门参与新股配售,虽然获配股数有限、收益不高,但已达到了投资者的要求。他还告诉记者,和那些投身股市、收益高的混合基金不同,“我们二级市场的股票一股都没有买,因为买了就有亏损的风险。”

  而对于并非专门打新的基金,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更应抓住机会,积极赚取股票二级市场的投资收益。

  北京另一家基金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打新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无战略可言”,所以未来会更注重在二级市场的投资。

  前述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其实现在绝大部分基金经理已经不参与打新了。”他称,尤其对于大型基金而言,打新并不划算,“操作弹性非常小,对于大规模资金,打新所得对业绩贡献非常有限,来回倒来倒去,不如在市场上拿些靠谱的股票品种。”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基金分红力度超去年      2014年10月20日
  • · 南方中证500指数(LOF):分红公告      2014年10月17日
  • · 三季报泄露基金调仓路径      2014年10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