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原则
专业、平等、因地制宜和效率
黄薇:2012年3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中,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探讨了建立一个新的开发银行的可能性,以期为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筹集资金,同时作为对现有多边和区域金融机构促进全球增长和发展的补充。2014年7月,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中,金砖国家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应急储备安排。《福塔莱萨宣言》第十一、十二条指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主要业务将限定于支持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该银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其中初始认缴资本为500亿美元,由创始成员国平等出资。银行首任理事会主席将来自俄罗斯,首任董事会主席将来自巴西,首任行长将来自印度。银行总部设于中国上海,同时在南非设立非洲区域中心。
简单的宣言里透露出建设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所遵循的4项基本原则:
第一是专业性原则。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不是一家综合性的传统多边开发银行,而是将业务领域限定在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融资的专业性多边开发银行。
第二是平等性原则。不同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采取了平等的股权方案。股权的分配决定了话语权多寡,均摊的股权分配方案充分体现了金砖国家在合作中的平等性原则。
第三是因地制宜原则。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经营决策的核心组织,以行长为代表的行政管理机构则是银行日常经营的主体。为保障银行正常健康地运转,需要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行长具备专业的国际金融知识和丰富的市场化管理经验。金砖国家中,印度金融产业的成熟度、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最高,作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首任行长的来源国有明显优势。而在选址问题上,筹建工作组需要在金砖国家中找到一个具备政治与经济环境稳定、基础设施完善、国际化人才充裕、制度环境优良等基本条件的城市,上海显然是不二之选。它背靠中国稳定快速的经济发展大环境,是国际金融机构荟萃的现代大都市,拥有大量国际化金融人才,也被赋予了上海自贸区的特殊制度环境。
第四是效率原则。从2012年提出倡议到宣布建设,金砖国家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对于刚刚完成第一轮5年磨合期合作的金砖国家而言,这个速度充分体现了其务实合作的本质。
张海冰:国际社会对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看法复杂而多元。作为一个多边开发银行,其创新一面正在显现。首先,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不同,它更为专注,在弥补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方面将发挥重要的补充和支持作用。其次,这是完全由发展中国家做股东的开发银行,必将带来不同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发展理念与政策,对于完善全球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一种新的平权模式,开创了全球发展合作的新模式。
重大意义
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不足进行补充性建设,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黄薇:金砖国家能够合作,不仅源于自身经济发展、政治联盟等多方面的共同利益,同时也是现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一种现实反映。二战以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多是约定俗成的做法或历史沿袭的惯例,二战后,出于全球贸易以及全球经济重建的需求,美国设计并构建了延续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实现该体系的重要实体工具。但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国际金融危机依然频发,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质疑逐渐增多,国际金融治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首先,这两家全球金融机构是上世纪的产物,其功能和定位延续上世纪的要求。世界银行主要打理发展议题,以欠发达地区为主要扶植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主要关注国际资本的流动,确保国际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以金融市场成熟的发达经济体为重点关注对象。两家机构的业务范围虽然都覆盖了新兴市场国家,但难以应对新兴市场国家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不断增长的金融治理需求。
其次,由于股权与话语权主要在发达国家手中,这两家全球金融机构的理念和意识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甚至在危机救助中也常常将“华盛顿共识”作为救助的前提条件。这种将西方价值观强加于其它经济体的方式,受到普遍抵触和批评。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部分国家甚至拒绝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援助。
第三,在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两家金融机构不仅滋长了官僚作风,工作效率也受到制约。例如由于二战后通信交通不便的影响,世界银行设立了常驻银行总部的董事会。2013年,董事会开支3500万美元,约为当年世行净收益的16%。尽管当今的交通通信条件大为改善,且设立常驻董事会的成本高昂,但该惯例依然延续至今。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为保障自身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而构建的国际性金融公共产品。作为顺势而为的产物,它克服了时过境迁的问题。作为一个在21世纪开始建设的新型金融机构,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代科技,还能汲取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标志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变更已经开始:新兴市场国家试图在现有体系下,通过改造旧部分,创造新部分,逐步实现一个更加理想的国际金融体系。
陈凤英: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历史上,尤其在二战结束初期,对西方经济恢复和金融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过去数十年间,尤其是最近30年来,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发展“东高西低”,国际力量格局呈“南升北降”趋势。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充分暴露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缺陷与弊端。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未能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凸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严重脱节。比如对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监管实施双重标准;在份额分配中无视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的事实,改革方案也迟迟未能到位;在行长与总裁任命中,习惯性延续美国任世行行长、欧洲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传统,尤其在投票权问题上,美国依然拥有一票否决权。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国家不计后果全力以赴帮助美国等西方国家克服危机,而后者在危机后期全身而退时,根本不考虑前者所面临的严重冲击。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失去动力,有意削弱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并过河拆桥,试图重回所谓的七国集团,全然不记取危机的教训。
鉴于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进程的失望,又无法找到替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机构,金砖国家抱团取暖,抵御西方退出量化宽松给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的冲击,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解决当前各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风险。以探寻金砖国家机制化途径为契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应运而生。
正如新德里尼赫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比斯瓦济·塔尔所言,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为走出布雷顿森林体系而设计的,是新兴市场国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谋利的首创。从战略意义上看,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虽不能重塑国际金融秩序,但定会对现有不合理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倒逼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进行必要改革,最终实现国际经济秩序及国际规则的公平、公正、合理,推动世界经济包容、均衡、可持续发展。
张海冰: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是当前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关键变量,也是推动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力量。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设立及其落户上海证明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巨大潜力。从金砖国家领导人历次会晤成果来看,金砖国家对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采取温和的改良战略,并体现在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渐进式变革”和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补位式改革”两方面。所谓“渐进式变革”,是指在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战略诉求是改良和改善,而非推倒重来或取而代之。金砖国家要推动美元霸权之下的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只能是“补位式”的,即针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不足和空缺处进行补充性建设,通过弥补现有体系和机制的不足来推动整个体系的改革。
未来发展
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共同应对挑战
陈凤英: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肩负众望,未来发展任重道远。决策者需要对银行在未来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预期,未雨绸缪:
首先,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金砖国家经济均面临结构调整、发展转型、增速放缓的困难期。
其次,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出资金额、组织架构等方面充分体现出的公平公正性,保证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顺利诞生。然而,作为政策性银行,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也要保本增值。在多头主导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其高效运作、平衡其政策性特征与市场化运营模式,将面临严峻考验。首任行长要为银行建章立制,保证银行正规运作。行址所在国作用也非常关键,它将为银行运作提供软硬件服务,做好各种后勤保障工作,为银行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故此,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中印两国需紧密合作、协调与沟通。
再次,如何应对风险值得考虑。金砖国家金融体系发展普遍滞后,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面临系统性风险,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应急储备安排将面临如何展开救援的问题。
最后,必须处理好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其它地区发展银行之间的关系。
黄薇:作为成长和崛起中的新兴市场国家代表,金砖国家的合作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设将面临诸多挑战。
首要挑战是如何保持金砖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能力。未来10年金砖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将成为金砖国家合作的物质基础。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增强金砖国家合作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核心条件。
第二个挑战是金砖国家的话语权建设。长期以来,西方的非政府组织、智库、主流媒体控制着国际话语体系,崛起中的金砖国家作为传统发达国家的挑战者,必然或多或少地招致西方国家的嫉妒和质疑情绪。建设、提升金砖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将成为未来10年的重要议题。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迅速应对危机。尽管金砖国家已在危机应对方面做出安排,但在始于2009年的金砖国家合作过程中,尚未有国家经历过严重的经济危机,金砖国家迅速合作应对危机并及时调动充足资源的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展现和印证。危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转危为机,进一步提升合作,用得不好则会引致合作破裂。
处理以上3个挑战不仅需要能力建设、经验积累和机遇,也需要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
张海冰:金砖国家主要面临以下4个挑战:
第一,低速增长的“新常态”。金砖国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崛起,但这种崛起的可持续性和力度仍存在不确定性。
第二,市场规制的新竞争。美国在亚太地区和跨大西洋地区同时推进新一轮贸易和投资谈判,以推动新一轮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重建,重新划分和分割市场,获取制度红利,构筑其在全球贸易投资领域的新优势。金砖国家在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将面临重大考验。
第三,政府治理的新压力。对金砖国家而言,政府层面的主要任务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拓展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合作竞争成为核心关键词,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经济治理的内容都应纳入政府治理的范畴之内。政府治理需要突破传统的经济主权认知,尽快适应经济主权共享和经济利益分享观念下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第四,金砖合作的机制化挑战。金砖国家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地域特色、核心利益、外交战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互信基础上共同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并非易事。同时,金砖国家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上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如何实现对旧机制的深度融合与改造;二是怎样创设和掌控更多的新机制,变被动为主动,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创设更大的空间。
(本报记者王远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