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在广州落下帷幕,来自墨西哥、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肯尼亚、泰国、日本、欧盟商会、香港、澳门、台湾等21个国家、组织及地区的中小企业,与中国的中小企业共同参加了这一年一度的盛会。
庞大的中小企业参展队伍及与会客商彰显了我国及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然而热闹的展会回避不了中小企业面临的诸多困境。尤其是在我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井喷式”出生的一批中小企业,他们能否活下去、能否活得好?这成为各界关心的焦点。
新设小微企业三缺:缺人、缺钱、缺市场
在热闹非凡的中博会保利展馆,曾伟也在如潮的客商中拥挤寻觅。对他来说,参加展会的目标很明确,找人、找钱、找市场。只要顾得上,他不放过任何一个。长期在东莞从事服装外销业务的曾伟,在东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也注册了新公司,希望通过实体店与网络销售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内销渠道与网络,打响品牌。然而市场是残酷的,一年多来,内销市场的拓展似乎还不得要领,企业遇到了发展瓶颈。
2013年,广东在深圳、珠海、东莞、顺德等地实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并于今年3月在全省全面实施,改革涉及“先照后证”等内容,允许注册资本“零首付”,全面构建“宽进严管”的工商登记管理体制机制。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业热情,一批中小企业“井喷式”出生。
然而拿到“出生纸”之后的中小企业,他们的成长就会一帆风顺吗?
曾伟表示,注册公司容易了,但这几年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一个也没有减少。普通员工工资普遍已经涨到3000元以上,旗舰店铺租金、办公场地租金、进场费及各种费用节节攀升,生产环节的利润又进一步压缩,融资贷款依旧很难……最大的难题还在于,长期从事外贸的他,急需一支深谙国内市场的高素质经理队伍,但组建这样的队伍很难。
在本届中博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孙鸿志介绍说,我国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创业热情,各类中小企业呈“井喷式”增长,改革红利初步显现。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各类市场主体达到6670.37万户,其中企业1732.58万户,个体工商户4814.51万户,农村专业合作社123.28万户。今年3月至9月,全国新增登记注册市场主体766.35万家,同比增长14.4%,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
然而孙鸿志表示,这些新设立的小微企业都处于初创期,也是风险最高的时期,大多面临缺钱、缺人、缺市场等瓶颈问题,如何加大对这些改革中新设立企业的扶持,如何让他们在公平竞争中搏击壮大,不仅要“生出来”,还要“活下去”“活得好”,成为改革能否取得决定性成果和最终成败的关键。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和负担偏重的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力度需加大,要抓住涉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多地精准发力,定向施策,加大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力度。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介绍说,目前我国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00多项,2014年中央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达115亿元;国家通过定向降准以及小微企业再贷款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来源。截至今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同时国家还通过营业税减免、资本金注入、担保增量业务奖励等,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过去我国对月销售额不超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意见》则规定,从今年10月1日起至2015年底,将月营业额2万—3万元的企业也纳入暂免征税范围。丁力表示,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将有利于小微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渴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本届中博会,参展企业及与会嘉宾踊跃参加的当属“高成长企业融资论坛”“项目对接会”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种专场推介会。报名参加中外企业对接洽谈活动的精准对接客商有4222人,企业数3198家,专业客商11231人,企业数9930家。广东明朗生活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朗表示,相比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他来中博会更看重大会的公共服务平台。从某种意义上,他认为中博会就是一个针对中小企业的高水平服务平台,他看重这个平台。而在平常的生产经营间隙,他的确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体验到这样高水平的服务。
丁力表示,相对于政策及资金扶持,各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当务之急。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为小微企业提供免费的指导、技能培训、市场开拓、标准咨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中小企业创业的火种将越烧越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