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原油创新低 能化产业链遭遇“黑天鹅”突袭

2014年10月14日 14:5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王朱莹

  昨日,在螺纹钢、铁矿石、焦煤、焦炭等黑色品种强势反弹的同时,有一类品种的表现则相形见绌:甲醇、PTA、塑料等能化产品跌幅居前,其中PTA期货已创2009年1月中旬以来新低。

  业内人士认为,导致能源化工产品集体回调的“黑天鹅”无疑是原油重挫导致的成本支撑坍塌。考虑到在美元指数的压制下,原油价格后市大概率维持弱势,能化品短期仍宜维持空思路。  

  原油创新低 压垮能化品成本支撑

  近期,能化产品空头氛围加重。截至昨日收盘,甲醇主力1501合约下跌1.76%或47元/吨至2630元/吨,PTA主力1501合约全日下跌1.31%或74元/吨至5572元/吨,塑料主力1501合约全日下跌0.47%或45元/吨至9615元/吨。

  原油价格重挫,导致成本端支撑坍塌是能化产业链品种遭遇“空袭”的主要原因之一。自6月23日以来,IPE布油和NYMEX原油便双双出现断崖式下跌,截至北京时间10月13日18时20分,IPE布油下跌2%或1.83美元/桶至88.75美元/桶,期间累计跌幅高达22.64%,跌至近四年新低;NYMEX原油则下跌1.49%或1.27美元至83.84美元/桶,期间累计跌幅为21.32%。

  “由于国庆长假期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相关化工品的成本塌陷,国内化工品在国内经济相对疲软、供需面恶化的影响下相继出现大跌。”银河期货分析师陈晓燕分析认为,近一段时间原油价格大幅下挫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近期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德国的经济数据均不尽如人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是今年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成长预估;二是供给增加。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增幅远高于市场预期;三是全球最大产油国沙特不但没有减产推升油价,反而宣布将基准油价降至将近六年来最低,此举表明该国试图争夺原油市场份额的意图,打消了近期减产的可能性,并令OPEC内部争相降价。

  金石期货分析师黄李强表示,美元指数目前上涨乏力,对于原油的压制作用衰竭。但是考虑到原油处在消费淡季,后市可能仍将延续弱势,但是下跌空间有限。

  PTA领跌能化品

  回顾历史走势,PTA期货价格已经创下2009年1月15日以来新低,甲醇期货创2013年7月5日以来新低,塑料期货价格创2013年4月19日以来新低。可见,本次能化产业链下跌的领头羊是PTA期货。

  陈晓燕指出,目前PTA整体供需面出现恶化:一是5月份开始的限产保价联盟在联盟成员期货做空后已基本破裂,PTA整体负荷水平有明显提升,目前已在7成以上,后期库存压力将继续累积;二是前期一直为PTA提供支撑的石脑油和PX价格因原油大跌出现成本塌陷,石脑油价格较节前已下跌超过13%,并跌破750美元/吨(日本,CFR)。

  华泰长城期货程霖表示,成本塌陷使得贸易商恐慌性卖货,聚酯工厂也是以消化库存为主,市场成交稀少。上周PTA内盘最高成交价格6220元/吨送到,最低成交价格吨送到,最低成交价格5930元/吨现货自提;外吨现货自提;外盘最高成交价格860美元/吨船货,最低成交810美元/吨船货。

  “目前PX-石脑油价差仍超过350元,丰厚利润难以促使PX厂家主动减产,从这个角度看,PX仍有下跌空间。考虑PTA生产亏损加大,期货近期加速下跌消化部分原料利空影响,且K线偏离均线较远,技术上有修复需求。不宜追空,前期获利空单可适量减仓,待反弹再加空。”陈晓燕说。

  对于其他能化品,黄李强表示,PP和塑料的大跌主要是由于煤制烯烃导致的烯烃大幅下挫和石化企业库存高企,降价走量所致。考虑到上游弱势,加之目前塑料消费进入淡季,PP和塑料的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挫。考虑到煤制烯烃对于烯烃行业的冲击,中石化对于烯烃产品的定价权掌控的力度将会下降,塑料和PP的价格有望迎来重新定价,操作上建议延续做空思路。记者 王朱莹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原油近4月重挫20% 美元飙升油价阵痛      2014年10月13日
  • · 利比亚关闭油田 布油刷新一周高点      2014年09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