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俄将深化高铁合作 制造商首随总理出访

2014年10月14日 07:15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当地时间12日下午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此行给备受关注的中俄高铁合作项目带来了新的预期。

  据俄新网10日报道,李克强访问俄罗斯期间,在两国总理见证下,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交通运输部、俄罗斯铁路公司以及俄罗斯交通部10月13日将共同签署一份合作备忘录。中方将重申参与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的意愿。新华社13日报道称,中俄两国将在高铁、卫星导航等项目深化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随李克强出访的队伍中还包括了中国南、北车的高层,这是中国高铁列车制造企业首次随同总理出访推广高铁。也正因如此,有业内人士评价,这某种层面意味着在打入俄罗斯市场上,高铁出口已经不仅是战略布局,更是战术推进,即不仅停留在国家层面的号召上,也体现在企业的商务参与上。

  同时,就国际形势而言,目前俄罗斯正面临西方经济制裁。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为中俄高铁合作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耗时10年之久的中俄天然气谈判在今年5月也正是在类似的局势下达成的。不过,即便业界普遍预期较高,也有高铁人士强调需谨慎乐观,毕竟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并且要想最后真正夺标,还需面对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一场“血战”在所难免。

  俄规划5000公里高速铁路

  为迎接索契冬奥会,俄罗斯建设了国内第一条高速铁路——索契高速铁路,连接奥运雪山馆和奥运主场馆,全长163公里,运行时速每小时180公里。而另有三条正在运行的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到芬兰赫尔辛基、莫斯科到下诺夫哥罗德在既有铁路上改造而成的动车线路,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高铁。

  业内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索契高铁主要由德国西门子在2009年竞标拿下,当时俄罗斯国家铁路部门投资5.8亿欧元授权西门子生产54列列车。彼时中国高铁建设才刚刚起步。 不过直到2013年,俄罗斯高铁建设才真正进入提速阶段,高铁市场迸发出强烈的需求。根据俄罗斯发布的2030年前铁路交通发展战略,俄罗斯有意建设2万公里新铁路,其中包括5000公里高速铁路。这其中,莫斯科-叶卡捷琳堡高铁项目(高铁2号线),线路全长1595公里,计划优先修建的全长803公里的莫斯科-喀山段,正是目前动工在即、即将举行高铁招标的主要项目。

  此外,俄罗斯还规划了莫斯科-圣彼得堡高铁项目 (高铁1号线),线路全长为658公里,设计时速为400公里,预计2018年前建成;莫斯科——索契高铁项目,从莫斯科出发经顿河畔罗斯托夫到索契,2013年通车的索契高铁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除了铁路建设外,俄罗斯的城市轨道交通也蕴含着极大商机。俄罗斯2018年要举办世界杯赛事,而莫斯科等大城市的地铁承载量已达上限,未来新建、更新轨道交通的需求会很大。加之俄罗斯及与俄罗斯相关的国家此前一直使用的是俄罗斯铁路装备,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目前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这一市场容量也非常巨大。

  直面高铁巨头争夺

  虽然业界对中俄高铁合作预期较高,但中国企业仍要直面来自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通用电气、川崎重工等多家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在马来西亚和印度,中日高铁之战一触即发,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9月22日已经急赴印度,推介日本高铁“新干线”。此前甚至有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专家抛出“即使零元中标,也要拿下东南亚高铁”的说法。

  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上述“狂言”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国际高铁市场的竞争之激烈。可以预见,即将拉开大幕的俄罗斯高铁招标必然吸引国际高铁巨头展开激烈争夺。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也强调,中国在极其复杂的地质、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已建成运营的超1万公里的高铁里程,以及自行设计出高寒动车组、防风沙动车组、耐高温高湿性能的动车组,都将为中国高铁提供最具说服力的竞争力。此外,中国在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具有优势,大规模的建设更能摊薄建设制造成本。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对中国高铁的优势进行的不同阐述,总结形成了“高铁三论”。技术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价格论: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论:运营经验丰富。也正基于对中国高铁的信心,自去年10月份以来,李克强已经分别向泰国、澳大利亚、中东欧、非洲、英国、美国等地推销过中国高铁,引发国际强烈关注和热议。

  为业内关注的是,与以往多次出访推销高铁不同,李克强的此次访俄已在高铁合作项目上进行了预热:10月1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应邀出席俄罗斯高铁公众委员会会议并致辞,表达了中方愿积极参与俄高铁建设和铁路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发挥质量、性价比、资金等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从更宏观的国际视野看,中俄间的外交关系正处于历史上非常好的时期,中俄间的经贸互补性最强,包括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正是俄罗斯需要引进的产品。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