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雾霾再度突袭全国 基金急入环保股布局

2014年10月11日 06:5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1日讯 (记者 康博)秋高气爽的三季度刚刚过完,严重的雾霾就迅速席卷了京城,在人们竞相戴上防污“神器”口罩的同时,敏锐的机构投资者则将目光再次聚焦到了环保概念股身上。在持续调整半年多后,这些公司的股价已然企稳,并在近期出现了一定的上升势头,似乎预示着以基金为首的机构们正在悄然布局。

  多地遭遇重度雾霾 环保行业再入机构法眼

  2014年十一国庆节刚刚结束的第一天,人们迎来的不仅是繁忙的工作日,同时还有恶劣的天气。从10月8日开始,我国多个地区就遭遇雾霾天气,而9日,北京更是将预警信号跳过了蓝色(四级),直接到达黄色(三级)级别,并预计北京的五级重污染水平将持续三天(9日-11日)。由于空气中可闻到轻微呛人气味,有些市民不得不戴上口罩,市环保部门还建议中小学、幼儿园等减少体育课等户外运动,一般人群也应该减少户外运动及室外作业时间。

  据悉,上一次以北京等地为首的大规模雾霾天气出现在2013年下半年,当时对市民造成的主要影响集中在呼吸疾病就诊人数暴增、各类型口罩销售量暴涨乃至脱销,而北京市有关机构也对机动车、施工工地、垃圾焚烧等重点污染源进行了集中整治。

  与此同时,恶劣的天气也助推了A股市场中环保概念股的爆炒,龙净环保、碧水源、雪迪龙、国电清新、中电环保、桑德环境、菲达环保等多只股票在2013年7月到10月份的短短四个月当中涨幅就达到50%以上。但或许是短期涨幅过大亦或者是政府集中治污效果明显,总之从此之后雾霾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相关环保行业公司的股价也随之进入缓慢下跌的调整当中。直到2014年5月份指数见底后,才逐渐结束调整进入到企稳状态。

  然而10月8日的雾霾天气再次让市场目光回到了环保股身上,8日当天,龙净环保、雪迪龙、国电清新、菲达环保等就出现强势上涨,机构进场迹象明显。此后两天,在市场指数强烈大幅震荡并收阴的情况下,上述多只环保股却走势稳健并均已阳线报收。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北方地区逐渐进入冬季,燃煤供暖在即,雾霾高发季节再度到来,天气因素有望不断强化市场对环保股的关注度。

  目前市场中以环保为主题的基金发行势头正酣,除此前已经成立的汇丰晋信低碳先锋、兴全绿色、海富通中证内地低碳指数以及富国低碳环保外。今年2月,鹏华环保产业的发行拉开了环保主题基金的序幕,随后申万菱信中证环保产业、华宝兴业生态、新华中证环保产业、长盛生态环境、汇添富环保行业相继面世。其中,长盛生态环境主题首募规模超过29亿,创下了今年以来偏股基金首募规模的新高更显示了环保主题基金受到青睐,汇添富环保行业也募得近21亿份。

  环保股能否“卷土重来” 个股中机构现分歧

  根据中国经济网记者观察,多数环保类上市公司的2014年半年报业绩均明显增长,三季报也全部呈大幅预增态势,业绩着实靓丽,但PE基本在40——60之间,而截至9月底环保行业的平均PE值仅为29.7倍。在此情况下,德邦证券分析师指出,虽然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但考虑到目前环保板块相对于沪深300较高的估值溢价,行业整体大幅上涨的空间有限,投资者更应关注具有核心优势的细分行业龙头。

  汇添富环保行业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叶从飞也指出,节能环保产业2015年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环保主题投资或将迎来最佳“黄金期”。一方面随着近年密集发布的、史上最严最给力的国家环保政策的逐步落实,环保行业未来高速增长可期;另一方面,环保行业利润增速始终高于市场整体,不少优质的环保企业仍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而根据媒体报道,上证环保指数从2014年7月初到9月中旬从1147.15点上涨至1409.72点,总体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从环保题材研报每月发布的数量来看,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为562篇;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共为1741篇,研报数量直线上升了3倍,可见,自2013年起,券商对于环保题材的热度正在逐渐攀升,到2014年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期。

  中国经济网记者统计了相关上市公司2014年半年报,十大股东中的机构进出情况后发现,环保行业龙头股龙净环保(600388)获得了一只私募基金的新进,而一只封闭式基金天元证券投资基金和一只QFII持股未动,广发小盘成长则选择退出。

  另外,国电清新(002573)、碧水源(300070)也都获得了三只基金新进,但同时也分别有两只和三只基金选择退出;东江环保(002672)则获得了四只基金的新进和两只基金的增持,但同时也有四只基金退出;桑德环境(000826)则受到四只基金增持、一只新进,而选择减持和退出的共有三只基金;菲达环保(600526)则有一只私募基金新进。

  整体上看,由于估值水平略高,导致机构对相关股票的分歧比较明显,进场与离场机构的数量也基本相当,短期上涨恐怕还要借助氛围的炒作,而长期则要看业绩与估值的配合。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