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高端楼盘开发商最受益 房贷证券化短期难救急

2014年10月08日 07:30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节前出乎意料的央行房贷救市政策,让承受着巨大业绩压力的上市房企终于松了一口气。

  尽管A股市场由于国庆长假安排仍在休市,但在H股上市的内房股于10月3日开市后全线大涨,成为国庆假期后香港资本市场走势最强劲的板块。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目前资金成本高企的大背景下。“认贷不认房”的调整对改善性需求带来直接利好,预计中高端产品占比较多的房企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此外,为了应对今年以来的“房贷荒”,央行首次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下简称MBS),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虽然MBS的发行有助于缓解房贷紧缩与房企的资金压力,不过由于目前担保机制、利率倒挂等难题尚未解决,短期内大范围推广的可能性不大。

  主打改善性产品房企最受益

  在欧阳捷看来,本次房贷政策调整最大的亮点在于从此前 “认房又认贷”的标准,放松至“认贷不认房”,只要客户以往贷款已结清,哪怕名下还有一套房也可以享受首套房的优惠待遇,这等于是降低了改善型买家的入市门槛,放大了金融杠杆,换房需求有望获得释放。

  “与之相对,对于首次置业买家而言,央行重申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7折基本没有意义。”欧阳捷表示,由于受利率和银行负债成本攀升的影响,本次政策的调整对于主打首次置业产品的开发商带来的帮助有限。

  家和集团副总裁张建勋告诉记者,如果从企业类型来看,受益最大的应该是中高端产品占比较大的房企,例如融创、绿城、华侨城等销售均价较高的房企,新政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它们的周转速度;其次是产品布局较为均衡、在一二线城市比重较高的龙头房企如中海、保利,因为这类型城市的住房改善需求更为旺盛。

  欧阳捷表示,房企应该借助政策利好坚决去库存,通过提高周转速度提升回报并降低负债率,而并非盲目涨价导致错失出货良机。

  房贷证券化难以快速推广

  除了房贷政策的变化,央行发布的文件表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发行期限较长的专项金融债券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增加首套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投放。

  欧阳捷表示,在房地产市场下行的环境下,通过发行长期限专向金融债和MBS,可以让银行把过去发放的房贷以证券的形式卖出去,以腾出更多的资金头寸并增加银行按揭贷款配置动力。

  “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有资金、销售回款、开发贷款与社会融资,这其中销售回款占比往往在50%以上。”张建勋认为,今年房贷紧缩恰恰对销售回款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MBS的探索发行对于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将带来巨大的积极作用。

  不过,作为一种资产证券化产品,MBS要在短期内大面积推广困难不少。目前,国内尚没有机构能对此类金融产品提供国家信用担保,这是MBS的发行需要面临的首要难题。

  “由于受利率倒挂的影响,几年前发放的房贷基本都是基准利率85折左右,平均利率约在5.56%,而市场上15年AAA的债券利率在5.8%,这就形成负利差,因此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银行体系之间购买的意愿很低,对MBS的推广带来巨大的障碍。由于只有长期资金利率明显下行,MBS的收益率才具备吸引力”,香港粤海证券投资银行董事黄立冲认为。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