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另类理财渐失宠 网点理财师称“闲得发慌”

2014年09月30日 06:59    来源: 证券日报     毛宇舟

  临近“十一”长假,多家银行推出了国庆专属理财产品以吸引投资者购买。《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前来网点咨询的投资者并没有增加,而亚运村某银行网点的理财师告诉记者,“没人是常态,网点平时就没什么客户量,作为理财师则有点闲得发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卖。据统计,民生易贷自7月份开始售卖产品至今,短短三个月时间里,产品销售额超过2亿元,且推出的每只产品投标进度都为100%。

  此外,本报记者查看多只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发现,部分银行将理财产品成立的最低募集资金规模调整为零元,而此前募集规模最低也为千万元量级。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位客户购买,从理论上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就达到成立条件,这无形中给银行增加了产品运行成本。

  季末理财时代终结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9月份的四周时间里,除了第三周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数量增长66款以外,其他三周发行数量与发行银行均为双降。

  让人颇感到意外的是,“十一”长假前,本该属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盛宴意外“流产”了,9月最后一周,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与上周持平。

  上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共发行710款,其中,1个月以下理财产品17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96%,较上周上升24个基点;1个月至3个月期理财产品342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8%,较上周上升3个基点;3个月至6个月期理财产品236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33%,较上周上升2个基点。

  “需要接受的新观念是,银行季末理财时代结束了,银监会的236号文就是要让银行杜绝冲时点的情况,往年,银行在季末往往会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倒存,将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于每月下旬,在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将理财资金转为存款”,业内人士表示。

  本报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理财产品网点效应也有所减弱,真正走进银行大厅咨询的投资者少之又少,某网点理财师就告诉记者,有时候一上午都没有一个人来咨询产品,过不过节都一样,闲得有些发慌。

  另类理财产品遇冷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2年及以前银行推出的另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不仅包含各种白酒、红酒还包括手表、钻石、瓷器、字画,甚至影视投资和火腿都成为投资的对象。但这一热潮在2013年以来出现快速冷却。

  2013年-2014年,仅有五家商业银行发行了共十四款另类理财产品,并且投资方向上,除了建设银行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合约机理财较为新颖外,只有酒类、贵金属投资这两大类投资品种。

  2013年,南充商业银行发行了“‘熊猫理财’高端酒类投资”系列理财产品,该系列人民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投资期限在一年左右,平均年化预期收率达到5.88%。同年,农业银行发行了一款预期收益率为6%、投资于实物黄金的理财产品;民生银行也发行了两款理财产品,分别投资于实物黄金和实物白银。

  今年,工商银行发行了两款投向酒类的另类理财产品,其中“工银财富专属理财产品(ZH1394)(宁夏红‘杞酒元年’)”为期限370天的人民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6%;另一款投向酒类的理财产品为“‘工银财富’特定资产收益权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SDJ14ZHX)”,同样为期限370天的人民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预期收益率为5.5%。

  普益财富研究员叶林峰表示,近年来,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使得理财市场逐步迎来“大资管”时代,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兴起,使得各类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丰富性和多样性大大增加,此前一度具备强大“吸睛”效应的各种另类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失去吸引力。

  另类投资产品通常具备稀缺性特点,具有较高的价值,要求投资者对其所投资标的商品的质地、性能、功用有足够了解,这两者决定了进行另类投资的客户多是小众的高端人群。因此,另类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历来较高。近两年发行的另类理财产品门槛有所降低,但普遍仍然集中在15万元以上。

  “除上述原因以外,最近两年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使得投资者对获取实物收益的偏好逐渐降低,这类产品似乎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叶林峰认为。

  某大行资产管理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类产品研发成本、发行成本、运营成本都很高,而且如果发行产品后市场遇冷,就会造成银行成本增加,是很不划算的。事实上,这类产品要求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在目前,符合条件的投资人群并不多,因此银行也没有研发新产品的动力。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