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 扎根实体控制风险

2014年09月26日 07: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钱箐旎

  “脱实就虚”将导致风险积聚,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在本次大会上,与会代表就后巴塞尔Ⅲ时期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进行深入探讨。

  张 雷摄

  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是第十八届国际银行监督官大会与会代表的共识。

  金融和实体经济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金融业自身也能获得长足发展

  “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再次说明,过度虚拟化、脱离实体经济是金融风险积聚的重要原因。”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第十八届国际银行监督官大会上说。

  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是与会代表的共识。瑞典中央银行第一副行长克什金·约希尼克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很大。对银行来说,严格监管虽然在短期内付出了一定成本,但同时也意味着银行有了更多缓冲的空间。

  跨界合作服务实体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也存在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按照普惠金融的理念,客观上需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引导金融资源投向“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和薄弱领域。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财政、金融的合作和协同能力不断增强,效率在不断提高,效果也越来越好。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英国、瑞士等国的财政部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克什金·约希尼克介绍,在瑞典,金融、货币、财政等领域的合作也非常充分。“监管者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是否会对政府或其他政策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十分重要。这个合作不仅是国内的合作,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她表示,现在很多国家都成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等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及时预判银行系统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也是要适时采取相关行动和措施,并评估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

  跨界合作不是目的,如何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才是关键所在。只有将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建立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之上,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规则总体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加强而不是削弱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特别是对一些薄弱领域如小微企业予以更多的金融支持。

  实现良性“互动”

  与会代表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业面临的经营形势更加复杂,自身的脆弱性和风险的相互传染更加突出,亟需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和监管机构的方向指引。银行只有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才能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自身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共生共荣。

  英格兰银行审慎政策部执行董事大卫·鲁尔表示,在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目前中国有些银行对零售业务进行了新的调整,将小微金融业务转至零售业务板块的做法可以有效发挥协同作用。“小微金融业务和零售业务类似,比如都具有客户对象较为分散等特点,同时小微企业大多为个人所有,这和个人业务也比较相似。”

  金融和实体经济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金融业自身也能获得长足发展。比如,新加坡金融中心在满足亚洲企业和投资者的金融和投资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地区内及亚洲与世界之间的贸易往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负责金融监管的副局长王宗智表示,在基础设施金融方面,目前有许多金融项目组以新加坡为基地,为地区金融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借款、咨询以及结构性服务。

  据了解,近些年来,中国围绕建立现代银行体系,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为两翼,多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截至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达12.4%,不良贷款率为1.08%,拨备覆盖率为263%,这表明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总体风险可控。(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

    点击进入“第18届国际银行监督官大会”专题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