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股市市值再增二十万亿 沪指直上四千点的路径选择

——我国巨量资金进入股市实现资本增值的改革建议连续报道之四
2014年09月24日 09: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谢镇江 梅绍华

  本报7月28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五类旧条例捆住十万亿——对我国巨量资金进入股市实现资本增值的改革建议》、7月29日在头版刊登《3.1万亿养老金为何入不了股市——对我国巨量资金进入股市实现资本增值的改革建议连续报道之二》、7月30日头版刊登《4万亿住房公积金和维修基金正躺着缩水——对我国巨量资金进入股市实现资本增值的改革建议连续报道之三》三篇深度报道,文章分析了中国股市大盘多年来长期低迷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就提振中国股市方法提出了具有可行性、易操作、风险小、多方赢的改革建议。文章刊出后,在管理层、读者以及网络、微信、各种论坛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说出股民心声

  报道反响巨大

  在证监会方面,本报推出的《五类旧条例捆住十万亿》连续报道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在8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邓舸就证监会在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方面的工作进展作出肯定的表态;在论坛,许多股民说,“本文说出了我们7000万股民压在心里多年想说未说出的心里话”,“读完此文激情澎湃,对中国股市快死的心又活过来了”;在微信上,一家国际知名的投行马姓CEO留言“一个伟大的思想将给中国带来伟大的股市”。一位青岛的教授对本报的报道给予高度肯定留言“证券日报为民争利为国争优”。一位资深的杨姓传媒人评价此系列报道“策划独辟蹊径,时机把握精准,观点亦有新意。是近年来关于中国股市报道中的力作上品、重磅出拳、深水炸弹!”。更有牵挂股市的股民给股市提建议,“希望证券日报要不断地呼吁,仅证监会重视不够,要更高层面重视,建议有更高的领导层亲自抓这个事情,好协调各部委”。还有股民给本报出主意,希望继续深入做好这个关系几千万股民的报道,并多写评论。一位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司王姓董事长留言:“文章观点精辟和准确,希望记者继续跟踪此事,将报道继续进行做下去”。在网站上,几乎所有的知名网站都将此报道放在首页突出的位置,28日,第一篇见报的当天,各大网站、论坛等纷纷转发,并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国几乎所有的最有影响力的网站都在首页突出位置进行了转发,如官方媒体网站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央广网,最著名的门户网站新浪网、腾讯网,财经媒体网站东方财富网、金融界等均在首页进行转发。如此多的网站在首页转发说明广大读者和网民对这笔巨量资金的保值增值、部分入市等话题很关心。在股市层面的反应,当天的我国股市一改多日低沉和徘徊局面,量价齐升,沪指上涨2.41%,一下子创年内新高。随着报道的深入开展,股民信心的逐渐恢复,接连几天,大盘劲升,上证综指不断创年内新高。记者深知,这些溢美之词一方面反应了他们对这套系列报道的肯定和认可,“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股民对大盘多年低迷、大多数人财富严重缩水、深度套牢的不满,对中国股市走出“熊冠全球”的窘境、能够健康发展的殷切期盼。

  文章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证监会迅速给予明确回应

  证券日报是7月28日开始推出《五类旧条例捆住十万亿》连续报道的,仅仅四天后,证监会就给予了回应与肯定。在8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邓舸就证监会在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方面的工作进展作出表态。他说,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运行环境的不断改善,继续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引导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针对养老金等长线资金部分入市的问题,邓舸说,“多渠道引导境内外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完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是证监会的一项长期战略工作任务。”邓舸表示,证监会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的举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中,第三条是进一步推动保险资金投资股市,推动扩大养老金产品及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范围。

  针对文章提到的让十万亿的养老金、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和维修基金等进入资本市场实现增值的建议,发言人邓舸也给予了明确的工作方向,他强调,保值增值是长期资金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可以为长期资金提供一个重要的投资渠道,提高其收益水平。下一步,证监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加快推动各类长期资金入市,努力推动各类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以上资金品种,养老基金、企业年金,包括我国特别设置的住房公积金和公共维修基金,都应当结束“躺着睡觉”的状态积极进入资本市场。

  由于股市大盘的长期低迷,一些股民对证监会有些这样和那样的看法,这也很正常,但作为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传媒人来讲,我们认为,相较其他的部委,证监会在所监管的领域的公开、公正、公平和信息的透明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对民意的回应频率、及时性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等方面是做得最好的部委之一。

  部分养老金投资股市

  建议来源于各国成功经验

  在这近10万亿“躺着缩水”的巨量资金中,最大一笔是与养老相关的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养老金结余为3.1万亿,企业年金为6300亿,两者相加近3.7万亿。在我们前几篇文章中,我们提出让部分养老金进入股市的建议,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参照了美、英等国家成功的运作经验和日本保守投资造成巨大亏空的失败教训而提出的。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将部分养老金入市既实现了保值增值,又推动了所在国家股市的强劲增长,实现了资本增值和股市的双赢。相反,日本养老金投资完全不一样,他们早期实施的“财投计划”,不是去投资股市,而是投资实业,结果造成重大亏空,据统计,截至到2000年,“财投计划”产生的呆坏账78万亿日元,占“财投计划”总资产比重75%!

  根据不同性质养老资金的安全性要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各国养老金实行不同比例的资产配置。投资范围不仅包括股票、债券、存款、固定收益产品等传统投资领域,还包括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大宗商品等另类资产投资。其中,股票和债券投资仍是多数国家养老基金的主要投资渠道,所占比重最高。大部分OECD国家的股票投资比重为20%至40%,债券投资比例为40%至60%。并且,这些国家养老长期资金投资股市大多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本报今天专刊分别对此进行详细报道)。

  养老金已成为

  美国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石

  美国的养老金体制采取的是典型的三支柱模式。第一支柱是强制实施的联邦公共养老金,即老年、遗属及残障保险(Old Age Survivorsand Disable Insurance,简称OASDI)计划;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一般包括针对企业雇员的401(k)计划,非盈利组织雇员的403(b)计划以及针对政府雇员的457计划;第三支柱是自愿性个人养老金,即个人退休账户(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s,IRA)计划。

  美国地方政府及企业雇主发起的DB型养老基金大多投向股票资产。以2009年为例,在州及地方政府高达2.68万亿美元的养老资产中,公司股票就占据了58.3%的比重,共同基金资产占比8.5%;联邦政府养老金计划中,股票资产占比较低,仅为9.0%。同时以美国最大的地方政府公共养老基金—加利福尼亚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为例,2010年底其养老资产规模为2200亿美元,其中股票投资占比就接近70%。企业雇主DB型养老计划也大半投向共同基金和股票资产,其总体资产配置结构与DC型养老计划非常接近。

  美国401(k)计划资金可广泛投资于国内外股票、债券、货币市场产品等,投资于股票市场资金最多,占比长期在60%左右。1980年至2010年,美国标普500股票指数的年均收益率为9.7%,资本市场保值增值的效果显著,因此,过去30年里,401(k)计划获得了年均6%以上的长期稳定回报。

  美国养老资金性质具有“唯有源头活水来”式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其为共同基金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资金的沉淀性和增量性都很强。有秉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养老基金“撑腰”,美国股市在历次危机中都能屹立不倒,并在危机后迅速恢复。

  养老基金已成为了美国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石。如果把美国资本市场看成是一个资本地层,其地质图谱可以这样描绘:最底层为投资存续时间最长的养老基金,第二层是时间相对稍短的保险基金,第三层就是规模庞大的共同基金,第四层是信托基金,第五层是产业资本,再往上就是商业银行资金以及随波逐浪、快进快出的短期资金。每一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金融市场上首先“逃跑”的就是这一批短期资金,但是一旦金融浪潮退却到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石—养老基金水位时,很快就会止跌回升。

  日本养老金不投股市

  而投实业造成75%的呆坏账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的结构如同一座金字塔,自下而上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国民年金,日本法律规定凡处于法定年龄段的国民均须加入国民年金;第二层是与收入关联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在参加国民年金的基础上,企业雇员和公务员等依据身份不同分别加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第三层次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企业与个人可自由选择加入。第一层和第二层由政府运营且有强制色彩,合称为公共养老金,第三层称为私人养老金。

  在2001年以前,日本公共年金资金一直被政府用于一个称为“财政投资融资计划”(简称“财投计划”)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截至2001年4月末,公共年金的滚存余额约有142万亿日元,占GDP近30%,是世界上最大的养老储备基金之一。据日本学者的估算,日本几十年积累的养老金储备资金的一部分变成了呆坏账,主要原因在于“财投计划”资金运作和投资的失败。

  “财投计划”是政府通过把邮政储蓄、公共年金、简易生命保险等不同渠道筹措的公共性有偿使用的资金作为原始资金,按照国家的决策导向和政策目标,投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70年代以前,“财投计划”在促进日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资本形成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进入80年代后,“财投计划”的投融资目标开始转向生活、住房、社会福利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规模日益膨胀。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之后,“财投计划”的弊端开始显露。据测算,截至2000年末,呆坏账占“财投计划”总资产的比重高达75%,约为78万亿日元。其中,粗略估算公共年金的投资损失在20万亿日元。

  “财投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和投资体制上的弊端。一是政府主导的运作机制使得资金大多投向经济效益较差的项目;二是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投资很容易被用于政治目的;三是被投资的财投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极其不透明,不利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四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很大,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最终坏账只能由中央政府来解决。

  需要拿出改革的勇气

  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中国经济能够有今天的成果,应该说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为了让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当前仍然需要拿出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10万多亿元巨量资金为什么不能注入股市获得正收益,不能在资本市场发挥应有作用?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受部门利益的影响,这些巨量资金被分割在众多的部委、地区之间,切断了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连接。二是一些部门没有担当的勇气,宁可采取保守的投资策略,将这些资金存入银行获取低收益的利息,也不愿承担责任进行投资取得更高的收益。三是早期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严重滞后,对巨量公众资金的流动和释放造成了严重阻碍。具体来说,有五大类旧条例迫切需要修改。

  像本系列报道中所说,10万亿资金之所以无法部分进入股市,是因为受到了五个方面的旧条例的阻碍。应该说,这些条例大多数是十几年、甚至20多年前制定的,鉴于当时制定条例时,处在几大资金的设立初期,且是新生事物,资金的数额也没有现在这样巨大,当时的股市规模也不大,所以在对资金增值的要求、未对投资股市做出规定实属正常,这些条例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客观条件也发生变化,基金的规模巨大和百姓对自己财产所有权的意识觉醒,对财产增值有要求和期盼,需要有关部门拿出改革的勇气和担当精神,对这些旧条例做出修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多次强调责任重于泰山,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能够担当,并对提高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对于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心、更好地肩负起使命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1月22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资本市场的改革也需要相关部门拿出改革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考虑到这些巨资既涉及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和计生委、社保理事会、央行、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等众多部委,又涉及到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因此将这些资金与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衔接,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进行统筹规划、周密研究,而不仅仅是证监会一个部门的事情。各个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协调拓宽资金进入股市的渠道,以全面提振股市信心。因此,必须以莫大的改革勇气和敢于担当的精神,突破利益集团的藩篱,全面深化改革,做好顶层设计、作出统筹部署。

  资本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最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服务好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必须有赖于自身的繁荣和壮大。股票市场是最能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做出迅速反应的市场,股票市场可以通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信心进而影响到消费和投资,带动投资消费增加,就业增长,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启动,真正使得虚拟经济有效向实体经济传导。

  如何看待部分资金

  进入股市的风险?

  本系列报道刊出后,正如前面所述,不少读者为之叫好,但也有不少读者,甚至是一些资本市场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出于对养老金等保命钱安全角度考虑,对将这十万亿的部分资金入市问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鉴于中国股市长期低迷,大量股民、机构损失惨重,甚至心有余悸,应该说,大家对十万亿资金的安全关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那么如何看待风险问题?

  这些巨额资金都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如果部分进入股市,万一出现亏损怎么办,风险如何处理?

  记者认为应该这样看:

  首先,这10万亿的资金入市,并不是说立即、或者全部进入股市,而是稳妥、逐步、分批地进入股市,不断提高入市资金的比例,并给予市场明确的投放预期。10万亿存在银行或者卖国债的结余资金中,每年拿出5000亿,也只占5%的比重,不算大,更何况,每年这几大基金还在不断的增长之中。广东1000亿养老金让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作,两年取得近100亿的收益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其次,国外有成功经验可循。从国际经验看,像美国实施401(k)计划,大量资金投入股市后,这些年在推动道琼斯指数从1000多点一直升到现在17000多点过程中,401(k)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世界上还有英国等许多国家让养老金等进入股市也都取得了不菲的收益。

  第三,中国股市经过多年的调整后,现在的平均市盈率都很低,是股市低点,已经出现了一批到达安全边界的蓝筹股,特别是一些国有大银行股价已经低于净资产了,应该说,现在这些资金进入股市风险不是很大,是入市的好时机。目前,证监会已经出台《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为10万亿公众资金部分进入股市创造了条件。一方面,股票市场是这几大资金需要扩展的重要投资渠道。因为在符合安全的前提下,资金是要以逐利为目的,寻找多种投资渠道,而股票市场的发育成熟能为这几大基金投资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投资方式。另一方面,几大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这些资金属于长期投资资金,注重收益稳定、风险可控,它的入市能够提高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改善投资者结构,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减大量纯粹投机者所带来的市场大幅度波动的风险和不良后果,能有效地稳定市场。

  从另外角度看,目前这10万亿存放在银行取利息、或买国债,每年收益极低,甚至还跑不过通货膨胀,若不改变现在这种保守的、被动的资金管理方法的话,只会导致这些巨量资金的慢慢被销蚀掉,我们认为不主动地去保值增值、让这些巨量资金躺着缩水才是真正最大的风险。

  养老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牵涉到千家万户,一旦出现亏损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不管谁来运营,都必须要把资金安全放在首位。当然,“安全第一”不等于说养老金一定不能够涉足股市。如果投资团队专业、风险控制良好、能够确保尽量不亏损,不妨进行探索。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养老金已经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股市的重要稳定器,本身也从中受益,实现了较好的保值增值。有数据统计,2003年起,全国社保基金开始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投资股市比例最高为40%,实际目前比例大致为30%,股票投资收益贡献率约50%,年均投资收益率8.29%,而基本养老金的投资仅限于银行定期存款和国债,银行存款占90%以上,十多年来,年均收益不到2%。有人担心部分养老金入市有风险,可反过来想想,除了养老金部分进入股市,您还能找到一个让一潭死水的养老金变成活水的更好的投资方案吗?

  让资本市场成为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资本市场。

  沪指应重新站上4000点,振兴资本市场才是惠民生、调结构、向改革要红利的关键,同时也是未来崛起的中国梦,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主战场和关键所在。要资本市场进行反哺,让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发挥出来。有了钱,人们才能在健康、医疗、就业等方面拥有话语权,这才是真正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明显的下行压力,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异常复杂,股市的长期低迷造成大量机构股民财富严重缩水,影响了参与资本市场的6700万股民、几亿百姓的生活和未来消费信心。因此,必须要给予股市明确的市场预期,高度重视股市、迅速提振股市,让股市走出长期低迷的窘境显得十分迫切。需要强调的是,巨量资金入市,不是满足资本市场的资金饥渴,而是让这些巨量资金保值增值,同时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寻租腐败的温床。

  长期关注资本市场的刘纪鹏教授认为,中国股市大盘已经跌得畸形,不用说我国GDP增速9%以上,就是7.5%也是世界第一。经济如此高的增长速度,按市盈率推算,目前沪指应该在4000点位置,不是2000多点。

  据万博经济研究院测算,若上证综指从当前的2000点上涨到4000点,我国股市的流动市值将增加20万亿元,由此带来的新增民营企业投资能力和居民消费潜力在4万亿元以上。在长达7年的超长期下跌后,中国股市蕴含了极大的合理上涨空间,尤其是大量优质蓝筹股,不仅股价跌破净资产,市盈率低于10倍,而且股息率早已远远超过定期存款利率。在这种背景下,让10万亿资金部分入市,应该说风险不大,而且有成熟的国际经验可循。此举还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家庭的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确保今年和更长时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