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自贸区将成深化金融改革的“催化剂”

2014年09月23日 07:16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自贸区最近利好不断。9月18日,上海自贸区首个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国际板”——上海黄金国际板正式上线交易。依托自贸区账户体系,黄金国际板实行人民币计价,这标志着中国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上海金”开始走向全球。加上此前“上海33条”战略性地对上海自贸区发展做出了四点明确部署,上海自贸区正在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最佳试验田。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资本市场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二是“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通观全国,上海作为未来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最好载体,而自贸区作为上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则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基点。

  来自上海证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上海共有证券、基金、期货等各类法人机构133家,约占全国的25%,绝大多数种类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此外,新型机构也正不断涌现。对此,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指出,如此多的市场要素在上海集聚,通过上海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必然能提升整个上海服务全国的功能。

  据媒体报道,目前上海自贸区的部分成功经验已经惠及安徽、广东、天津、浙江等省市的部分城市,全国多个城市都希望复制自贸区模式,为自身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引擎。

  在去年8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上海自贸区后,犹如金融改革中的一颗明珠,自贸区吸引了无数的关注,也被业内寄予厚望。自负面清单管理创造性地出台后,自贸区散发的“正能量”已经辐射至改革的诸多领域,如证监会对证券化酝酿采用负面清单管理等。预计自贸区内的跨境人民币债券市场、综合化的人民币金融期货平台、国际化的人民币股票交易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放格局也将逐渐形成。金融领域改革放开吸引的跨境资本有序回流,不仅能切实缓解国内“融资难、融资贵”,更能有效助推人民币实现“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的跨越,从而有望战略开启中国经济的新繁荣。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