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人网发布的国内大学生2014暑期实践专项调查,61.5%的大学生参加的暑期实践与所学专业无关,有四成的学生对暑期实践的工作内容并不满意,三成学生实践支出超过收入。而高校自身却难有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条件,不得不把学生“强制”推向社会。
华东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吕同学,直言不满。他按照学校要求,暑期在上海一家机械研究所实习了两个星期,实习单位是学校提供的,没有工资。“天天看那些高深的文献,也不让我们操作,基本上没人管,感觉没学到什么。”实习一结束,他就赶紧回学校准备考研。
而很多实习单位也把实习生作为“任劳任怨”的免费劳动力使用,并不支付报酬。武汉生物工程技术学院建筑学专业的熊同学告诉记者,“基本上就是免费劳动力,不值得。”
不少学生之所以不得不实习,是因学校将此作为实践课程计入学分。但校方并不负责寻找岗位并与单位签订协议,只负责收报告,简单地将学生推向用人单位。据统计,暑期实践获取渠道,52.9%的大学生通过熟人介绍获得;14.4%的学生通过校园社团;通过学校统一安排的仅有1.1%。
“我们处于绝对的弱势,并没有和实习单位进行协商的能力,只能去免费工作,并且,如果在工作中发生工伤,又有谁来负责呢?”在某银行实习的高校生向记者抱怨。
一方面是学生对社会实习不满,而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亦头疼每到假期的“潮汐式”实习。在某国资企业人力部门工作的黄先生告诉记者,每年到寒暑假,都会有大量实习生前来实习,“都是头头脑脑或同事介绍的,不能怠慢。不能不派活,但又不能累着他们,还得提防出事故,出事故他们拍拍屁股就走了。”潮汐式的实习也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平时缺人手,一到寒暑假又富余,各部门都不知道该用多少人。一到9月工作交接就出问题,因为离开免费劳动力,岗位权责全乱了。”
“实习计入学分”的要求,还催生了实习证明造假产业链。企业内部的蓝章,和对外用的红章,盖章价格均不同,一次在几十元不等。“盖红章更贵一些,因为红章往往都在单位负责人手里,得托人拿出来。”一家公关公司的部门经理告诉记者,她的暑期“业余业务”就是帮人盖章。
有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告诉记者,其实校方也知道证明造假,但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学校提供实践课程能力不足,扩招之后连日常实操教学的设备和场地都满足不了,很多老师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更不会辅导学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也过于学术化书本化。但教学要求里又有实践学分,所以不得不强制学生自己找单位,到社会上去学技能。”(实习生吴萍 记者赵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