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和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邹江 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 博士 高级经济师
修晓磊 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 硕士
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主要包括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以及其他票据服务及创新业务。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票据业务,一方面有效支撑了自身的业务发展,丰富了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升了业务经营获利水平和资本回报;另一方面,票据业务作为直接对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重要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现阶段对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及金融体系创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受到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因素影响更加深入,宏观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也日渐增大。同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解决“融资贵、融资难”问题成为今年以来的主基调,一行三会不断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各种政策组合以及规范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等监管措施,减少资金中间环节,促进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对票据业务而言,互联网票据产品成为新的亮点,市场对于票据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而票据业务在价格、渠道和资产运用等方面面临着更加激烈和广泛的竞争。受宏观调控政策、银行间资金面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上半年票据市场利率小幅波动,整体呈现下行趋势,票据融资规模较年初有所增加。
截至2014年半年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77.6万亿元,存款余额113.6万亿元。其中,沪深两地A股上市的16家上市银行 贷款余额合计51.76万亿元,存款余额合计77.1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66.70%和存款余额的67.46%。截至2014年半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票据承兑余额10.2万亿元,票据贴现余额2.2万亿元。其中,16家上市银行票据承兑余额合计6.68万亿元,票据贴现余额合计8993亿元,分别占全国金融机构票据承兑余额的65.51%和贴现余额的40.88%。16家上市银行在贷款、存款和承兑余额方面占全国金融机构比重超过六成,在贴现余额方面占比超过四成,说明上市银行在全国金融机构中具有相当代表性,分析上市银行票据业务发展对分析我国银行业票据业务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对16家上市银行2014年中报披露的票据业务经营数据 以及全国分地区的票据业务数据 进行整理分析,以归纳2014年上半年票据业务经营和发展的特点,分析票据业务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并对票据业务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进行思考。
一、2014年上半年票据业务发展情况
1. 票据承兑余额
截至2014年半年末,16家上市银行贷款余额51.76万亿元,同比增加5.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3%;票据承兑余额6.68万亿元,同比增加4514亿元,同比增长7.25%,较贷款余额增速低5.68个百分点;票据承兑余额占贷款余额比重由上年的13.59%回落至12.91%(见表1)。
其中,国有银行承兑余额24222亿元,同比增加2033亿元,同比增长9.16%,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增长8.05%;股份制银行承兑余额40168亿元,同比增加2255亿元,同比增长5.95%,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增长13.46%;城市商业银行承兑余额2427亿元,同比增加226亿元,同比增长10.27%,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增长42.54%。
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票据承兑的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半年末承兑余额同比增长11.4%,略低于金融机构贷款增幅2.6个百分点。
上市银行中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三家城市商业银行承兑余额增幅均低于全国水平,且仅有7家上市银行承兑余额增幅超过10%,反映出未上市的中小金融机构承兑余额增速远高于上市银行整体承兑余额增速。
表1:2013与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承兑余额变动对比(亿元)
2013 2014 变动
国有银行 22189.73 24222.33 9.16%
股份制银行 37912.52 40167.89 5.95%
城市商业银行 2201.19 2427.25 10.27%
从全国区域来看,上半年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的票据承兑余额位居全国前列,且与其他区域相比规模优势较为明显;而山东和江苏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量在全国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量中占比超过50%。
从行业结构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仍然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从企业结构看,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三分之二。
从签发票据的流向来看,根据对某商业银行特定样本的签发票据流向监测,运用票据进行贴现、质押贷款等进行各种形式的融资约占签发票据流向的60%左右,票据签发后在企业间流转即持票在手和背书转让等约占签发票据流向的20%左右,此外仍有20%左右的签发票据通过中介或其他手段进行流转。
2. 承兑保证金
2014年上半年,已披露承兑保证金的8家上市银行数据显示,承兑保证金余额为1.48万亿元,同比减少72亿元,下降0.48%(见表2)。
其中,2家国有银行承兑保证金余额3019亿元,同比增加544亿元,同比增长21.99%;5家股份制银行承兑保证金余额11444亿元,同比减少698亿元,同比下降5.75%;1家城市商业银行承兑保证金余额368亿元,同比增加82亿元,同比增长28.90%,各类型银行承兑保证金变化趋势出现分化。
表2:2013与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承兑保证金余额变动对比(亿元)
2013 2014 变动
国有银行 2474.87 3019.02 21.99%
股份制银行 12142.37 11443.90 -5.75%
城市商业银行 285.25 367.70 28.90%
同期,16家上市银行公司存款余额增速为12.88%(见表3)。股份制银行银行承兑保证金余额增速不及公司存款余额增速,说明2014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延续了2013年的发展趋势,承兑业务对于存款业务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表3:2013与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公司存款余额变动对比(亿元)
2013 2014 变动
国有银行 259335.56 288771.55 11.35%
股份制银行 109721.98 127160.85 15.89%
城市商业银行 9290.74 11151.09 20.02%
3. 票据贴现余额
截至2014年半年末,16家上市银行票据贴现余额8993亿元,同比减少1742亿元,同比下降16.22%(见表4)。
其中,国有银行贴现余额5959亿元,同比减少1690亿元,同比下降22.10%,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增长11.74%;股份制银行贴现余额2865亿元,同比减少3亿元,同比下降0.09%,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下降17.04%;城市商业银行贴现余额169亿元,同比减少49亿元,同比下降22.37%,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下降24.49%。
表4:2013与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贴现余额变动对比(亿元)
2013 2014 变动
国有银行 7649.18 5958.91 -22.10%
股份制银行 2867.97 2865.37 -0.09%
城市商业银行 217.67 168.97 -22.37%
同期,从披露贴现平均余额的10家银行来看,10家银行贴现平均余额合计7310亿元,同比减少2101亿元,同比减少22.32%。从贴现平均余额与期末余额比较来看,10家银行中有6家在期末通过吸收票据资产来扩充信贷规模。
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期末贴现余额同比下降5.4%,而16家上市银行贴现余额降幅明显高于金融机构整体降幅,反映出未上市中小金融机构票据规模降幅远低于大中型金融机构。
从全国区域来看,上半年江苏、广东、上海和山东的票据融资余额处于全国各区域的前列,四地区票据融资余额合计量占全国票据融资余额超过三成;与年初相比,浙江、江苏和安徽的票据融资较年初增长较多,三地区票据融资增加量占全国票据融资增加量的三成左右。
从票据贴现的投向来看,根据对某商业银行特定样本的票据融资投向情况监测,约85%左右的票据融资投向了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此外采矿业、建筑业、水电燃气生产和供应以及农林牧渔业等也存在一定的票据融资投放,反映出票据融资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进行了有力的支持。
4. 买入返售票据
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余额合计3.02万亿元,同比增加682亿元,增长2.31%(见表5)。
其中,国有银行买入返售票据余额8678亿元,同比增加521亿元,同比增长6.38%,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增长52.27%;股份制银行买入返售票据余额19772亿元,同比减少463亿元,同比下降2.29%,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增长10.75%;城市商业银行买入返售余额1776亿元,同比增加624亿元,同比增长54.12%,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减少12.86%。
2014年上半年,一行三会和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以及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的出台,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中的票据回购业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使得前期在买入返售票据方面运作较为活跃的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了经营策略,而前期运作较为谨慎的部分商业银行则加大了相关操作。
表5:2013与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余额变动对比(亿元)
2013 2014 变动
国有银行 8157.22 8678.01 6.38%
股份制银行 20234.38 19771.66 -2.29%
城市商业银行 1152.18 1775.72 54.12%
5. 卖出回购票据
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卖出回购票据余额899亿元,同比减少878亿元,减少49.40%(见表6)。
其中,国有银行卖出回购票据余额105亿元,同比减少11亿元,同比下降9.25%,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增加4.00%;股份制银行卖出回购票据余额693亿元,同比减少704亿元,同比下降50.38%,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减少48.47%,最高降幅接近100%;城市商业银行卖出回购票据余额101亿元,同比减少164亿元,同比下降61.75%,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增长103.51%。
表6:2013与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卖出回购票据余额变动对比(亿元)
2013 2014 变动
国有银行 115.53 104.84 -9.25%
股份制银行 1396.87 693.14 -50.38%
城市商业银行 265.28 101.48 -61.75%
6. 票据平均收益率
2014年上半年,根据披露票据贴现平均收益率的10家上市银行数据显示,贴现平均收益率为6.64%,同比上升了127个bp(见表7)。
其中,国有银行贴现平均收益率为6.43%,同比上升126个bp,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下降295个bp;股份制银行贴现平均收益率为6.85%,同比上升110个bp,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下降253个bp。
表7:2013与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贴现平均收益率变动对比(%)
2013 2014 变动
国有银行 5.18 6.43 1.26
股份制银行 5.75 6.85 1.10
贴现平均收益率与贷款平均收益率相比,贴现平均收益率高于贷款平均收益率28个bp(见表8)。
其中,国有银行贴现平均收益率高于贷款平均收益率41个bp,股份制银行贴现平均收益率高于贷款平均收益率32个bp。
上市银行贴现平均收益率经历了2013年的回调之后,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受到6月末“钱荒”的影响,利率中枢出现抬升。受到2013年末利率上升的影响,2014年票据市场利率处于高位下行的趋势,因此上半年的利率水平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表8:2013与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贷款平均收益率变动对比(%)
2013 2014 变动
国有银行 5.99 6.02 0.03
股份制银行 6.27 6.53 0.27
7. 票据贴现利息收入
2014年半年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票据业务利息收入合计为331亿元,同比减少8亿元,降幅2.41%(见表9)。
其中,国有银行票据贴现利息收入164亿元,同比减少20亿元,同比下降10.87%,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减少31.54%;股份制银行票据业务利息收入(包括涵盖部分上市银行的票据转卖价差收益)161亿元,同比增加22亿元,同比增长16.16%,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减少6.70%;城市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利息收入6亿元,同比减少11亿元,同比下降64.80%,而2013年同期为同比增长36.58%。
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票据贴现收益率有所升高,但票据资产规模出现下降,因此票据贴现利息收入同比出现减少。
表9:2013与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贴现利息收入变动对比(亿元)
2013 2014 变动
国有银行 183.94 163.95 -10.87%
股份制银行 138.80 161.23 16.16%
城市商业银行 16.39 5.77 -64.80%
二、2014年上半年票据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票据业务发展结构不平衡
票据业务发展中结构的不平衡既包括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经营的不平衡,也包括票据业务在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上市银行票据一二级市场占银行业比重逐年下降。从2011年上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承兑余额占比从2011年的73.95%下降到2014年的65.51%,贴现余额占比从2011年的43.12%下降到2014年的40.88%,上市银行票据贴现业务规模仅占银行业规模的四成左右,而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的贷款规模占银行业比重为66.70%。反映出近几年来,非上市的中小金融机构在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的发展速度上始终高于16家上市银行。一方面,对于非上市的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利用票据业务拓展客户资源、推动业务发展和提升盈利水平,是较为有效的工具之一。同时,中小金融机构是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排头兵”,运用票据工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符合票据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特性。另一方面,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往往不如大中型金融机构,因此在鼓励开展票据业务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相关合规和风险管理,在规范发展的前提下开展票据业务。
其次,大型商业银行在票据一二级市场活跃程度弱于中小金融机构。2014年上半年,5家国有银行承兑贷款比为6.30%,8家股份制银行承兑贷款比为32.54%,3家城市商业银行承兑贷款比为25.01%;
5家国有银行贴现贷款比为1.55%,8家股份制银行贴现贷款比为2.32%,3家城市商业银行贴现贷款比为1.74%。与此同时,5家国有银行贴现承兑比为24.60%,8家股份制银行贴现承兑比为7.13%,3家城市商业银行贴现承兑比为6.96%。大型上市银行无论在承兑业务还是贴现业务上活跃程度都显著弱于中小上市银行,而上市银行整体在承兑和贴现业务上活跃程度都弱于非上市的中小金融机构,且大型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链条中始终处于资金融出方,业务地位较为被动。
再次,票据业务在全国各地区发展不尽平衡。从各地区票据承兑余额与GDP的比值来看,全国平均水平为30%-40%,而票据业务较为活跃的地区承兑余额与GDP的比值在5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山东和江苏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量在全国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量中占比超过50%;浙江、江苏和安徽的票据融资增加量在全国票据融资增加量的占比超过30%。票据业务在各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情况,票据业务的发展受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影响,也反映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票据回购业务发展不平衡
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余额合计3.02万亿元,卖出回购票据余额合计899亿元,买入返售票据净额约为2.93万亿元。2011年上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净额约为2万亿元,2013年上半年这一数据飙升至约2.78万亿元,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为2.93万亿元。
2014年上半年,尽管只有一家银行卖出回购票据规模仍然高于票据贴现余额,说明显著的票据二次回购现象已大幅减少,但利用票据绕规模的现象仍然存在。根据对上市银行票据贴现余额、买入返售余额和卖出回购余额测算后的保守估计,2014年上半年票据市场利用票据绕规模的总量超过1.6万亿元,这一数字明显高于2013年末的情况。
尽管2014年上半年,一行三会和外管局出台的银发[2014]127号以及银监会出台的银监办发[2014]140号文件对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进行了规范性约束,对商业银行的买入返售业务进行了限定,但是上半年的数字说明在规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利用监管套利规避规模管制的情况仍值得市场和监管部门关注。
3. 票据业务创新需求更加迫切
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实现票据贴现利息收入(包括涵盖部分上市银行的票据转卖价差收益)331亿元,同期实现贷款利息收入14870亿元,整体贴现利息收入贡献比率为2.23%,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见表10)。
其中,5家国有银行贴现利息收入的贡献比率为1.54%,同比下降了0.40个百分点;8家股份制银行贡献比率为4.10%,基本保持稳定;3家城市商业银行贡献比率为1.90%,同比降低了4.25个百分点。
表15:2013与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贴现收入占比变动对比
2013 2014 变动
国有银行 1.94% 1.54% -0.40%
股份制银行 4.10% 4.10% 0.01%
城市商业银行 6.15% 1.90% -4.25%
2014年上半年,票据贴现利息收入对上市银行整体收入的贡献比率进一步下降,与2013年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作为具有信贷和资金双重属性的票据业务来说,其传统收益也受到规模和市场利率的双重影响。在通过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及回购等获取收益的方式基本稳定之后,票据业务收入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的规模、资金情况以及内部的周转等,票据业务收入途径较为局限。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资本要求不断提高及收益回报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各项票据业务创新来提升收益贡献和盈利水平以及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等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尤其是去年以来,金融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金融媒体和运作方式进入视野,多层次、跨市场的大资管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也为商业银行进行票据业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4. 票据业务风险不容忽视
2014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票据市场作为连接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在经济转型期受到金融市场改革和实体经济外部环境影响巨大,票据市场面临的风险暴露也急剧增加。
一是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的推进,票据业务涉及的部分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冶金等作为产能过剩行业将面临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传统加工制造业的部分企业在经济调整期将面临破产风险,同时也存在部分金融机构经营过于激进、管理不善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相关行业、企业和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管理,避免风险集中暴露;同时,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承兑保证金占承兑的比例约在40%左右,且与去年同期相比保证金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如果将承兑保证金作为防范信用风险的手段来看,商业银行仍面临较大的风险敞口,因此需要充分运用承兑费率市场化的契机,通过承兑保证金和承兑费率的结合灵活调整风险敞口。
二是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面临较大的操作及市场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及票据业务资金化运作的不断加强,票据业务交易规模不断增大,同时票据交易模式的转变也更加依赖对市场的研判和预测,因此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面临较大的合规风险,随着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和资本回报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金融市场活力的不断提升,票据业务创新发展的动力也不断增强,而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监管风险、合规风险也逐渐增多;同时,部分机构在票据业务经营中存在着真实贸易背景审查不严、开立融资性票据、业务操作逆程序进行、关联交易等不规范的情况,进一步扩大了票据业务面临的风险隐患,对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定性形成威胁。
三、加快规范发展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过多年的长足发展,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和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票据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审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应当回归票据支持经济发展的本源,在强化票据业务规范运作的前提下,推进票据业务各项服务和产品创新,在加快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票据业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 充分认识票据业务对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票据业务是直接对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重要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发展速度要快于资本市场及其他货币市场,2001年至2013年,全国票据累计承兑量和承兑余额年均增速接近30%,票据累计贴现量年均增速超过30%。票据对经济金融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现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一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承兑业务能为实体经济支付提供便利,加快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有效推进制造和贸易往来;贴现业务能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渠道和低成本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二是为银行业发展提供途径,票据业务能为银行主动增加存款提供抓手,也可以提高银行盈利水平特别是中间业务收入。三是为金融创新提供动力,票据市场作为活跃的货币资市场,从产品、参与主体及交易方式等方面能够为金融市场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四是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基础,票据业务在信用管理相关法律的建立与完善、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信用数据库的建立、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和信用行业管理等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同阶段和方面都能够发挥有益的作用。五是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更能大大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发展壮大商业信用,提高社会信用程度。
2. 加快完善业务管理体系,实现管理可持续发展。以往,票据业务只作为传统的信贷业务的一部分,贴现业务规模纳入信贷规模口径统计,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经营时主要受到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伴随着票据业务资金化属性的日渐增强和票据运作方式的多元化,票据业务运作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的结合日渐密切。随着大资管业态的日渐成熟,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创新发展上与证券、基金、信托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逐步发展完善,互联网金融对票据业务的涉足也成为新的突破点。同时,票据市场上还活跃着各类型的中介服务公司,也存在着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经营业者。目前,对于票据业务还未形成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于票据市场中的新发展和出现的新形式还停留在分散式管理的局面,在管理上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应当完善建立成体系、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明确票据市场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对票据市场形成动态而完整的管理体制,不断跟踪市场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并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票据市场的发展。
3. 积极构建完整制度体系,符合业务实际发展。目前票据业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距离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已经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票据市场和票据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承兑业务、贴现业务的累计发生额和余额较十年前都有了数十倍的增长;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变化已经远远超出当初法律条款所涉及的范围,比如现行《票据法》滞后于电子票据发展的要求,使得电子票据行为不能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之内,也使得电子票据的流通等行为没有完备的法律予以调整。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覆盖票据一二级市场的全国规范、标准、统一的规章制度和办法,同时,能够随着市场和业务的变化对相关的制度和办法进行与时俱进地调整。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应当形成相对独立而完善的制度法规体系,建立全国通行的规范和标准,为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奠定基础。
4. 适度平衡承兑业务总量,着力优化承兑业务结构。票据承兑业务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作用直接,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实体经济进行灵活的信贷支持。2013年,我国票据累计承兑量与GDP的比值已达到32.27%,在承兑总量已达到相当程度的同时,承兑业务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一是大型商业银行的承兑业务发展速度低于中小型商业银行,上市银行的承兑业务发展速度低于非上市银行。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承兑力度,给予实体经济有效的信贷支持,而中小商业银行对承兑业务开展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适度调节掌握控制承兑贷款比重。同时,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商业银行开展承兑业务时应当坚持真实贸易背景。二是商业银行在发展承兑业务时,应当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支持政策,注重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加大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先进制造业及三农和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在控制承兑市场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承兑业务的新增量,在现有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支持的基础上优化调整承兑业务结构,使承兑业务对实体经济的直接作用落实到位。三是在符合产业引导的情况下,支持企业加快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可以通过信誉良好的大型企业进行试点,逐步完善商业承兑汇票评级体系和发行机制,进而向更大范围进行推广。通过调整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的比例和结构,拓展企业直接融资途径和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通过直接融资手段的丰富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5. 如实反映贴现业务规模,明确贴现业务重点。从上述对商业银行特定样本签发票据流向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运用票据进行贴现、质押贷款等进行融资以及在企业间流转之外,仍有20%左右的签发票据流入到中介或其他途径之中;同时,至2014年半年末,票据承兑余额已逐年增加到10.2万亿,而票据贴现余额仍然仅有2.2万亿,贴现规模与历史相比几无变化,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受到贴现业务规模的限制,有相当部分的票据存在通过各种途径规避规模管制(即绕规模)的现象,无形中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环节和融资成本。因此,一方面,应当增加贴现业务的规模,如实反映贴现贷款余额,同时配套监管措施逐渐将不规范的票据运作关到笼子里,使票据规模的变化能够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减少票据在民间中介或不规范途经的流转,减少实体经济通过贴现融资的中间环节,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应当充分运用票据贴现与实体经济的直接联系,通过票据贴现业务充分传导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于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或潜在效益好、能力强的行业或企业贴现业务进行优惠利率和规模的支持,明确贴现业务的产业投向重点。
6. 继续加大再贴现业务支持,建立票据信息共享平台。前不久,央行增加120亿再贴现规模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等的定向支持思路是可行的,但是对于10.2万亿的承兑余额和2.2万亿的贴现余额相比,再贴现的规模显得杯水车薪。央行的再贴现政策对于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因此央行应当继续加大发挥再贴现工具作用,加大投放力度,支持有效供给。一方面,扩大再贴现业务规模总量,并通过再贴现业务在利率和规模上的不同,引导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向宏观政策所需要和支持的方向进行,形成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的良性循环,实现实质上的资金对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专款专用”和有效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央行与商业银行间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票据信息的共享平台,使得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能够准确掌握票据的签发、流转等一系列信息,能够准确了解票据的实际流向,在避免不规范运作发生的同时提供了对发展目标实际而有效的支持。为推进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和完善,一是在目前基础上提升纸质票据电子化程度,提高纸质票据电子化的比例,使目前散落在线下的票据业务信息逐步纳入到信息系统中,二是不断提升电子票据的签发比例,利用电子票据信息化的优势构建覆盖全国范围的票据信息系统和共享平台。
7. 拓宽业务发展途径,推动票据业务创新。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大资管趋势的日渐形成所带来的互联网业态与传统业态的融合以及各个金融板块的融合,为票据业务通过深化创新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一是推动互联网票据业务的发展,通过互联网、银行和企业的连接,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和广泛性优势,商业银行的集中、专业和风险管理优势,通过构建票据池、整合供应链票据融资、设计结构化或标准化的票据投资产品,盘活中小企业票据,为企业票据融资提供更为丰富的解决方案和更低的融资成本。二是推动票据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通过将电子票据发展与票据资产证券化相互结合、相互推动,遴选适合的票据资产,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风险隔离和运作机制,挖掘目前超过10.2万亿的未到期票据的潜力,全力盘活沉默票据资产和将不规范的票据流转引导至阳光操作之中,实现票据资金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有效、良性循环。三是推动票据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通过整合商业银行目前的资源和渠道优势,以票据资产管理业务的方式释放银行存量票据资产,并通过面向企业的票据资产综合管理服务,将企业存量票据吸纳到银行体系予以二次盘活,以此来释放存量票据的发展能量,实现票据业务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