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宋卫平大幅认购百威国际 蓝城欲借壳?

2014年09月19日 07:15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9月8日,港股百威国际(00718,HK)的股价暴涨61%之后停牌。如今,停牌背后的原因浮出水面——“独立第三方”宋卫平已经与公司签订了购买新股的协议,并可能触发全面收购条件。

  9月17日晚,百威国际发布公告称,一位名为“宋卫平”的人士认购了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业内猜测,认购股份的是蓝城董事长宋卫平。在淡出绿城之后,宋卫平创立的蓝城确曾对外表达过上市意愿,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相关各方展开求证,截至发稿仍未得到证实。

  如果此“宋卫平”确系蓝城宋卫平,物业服务可能是最早上市的资产。知情人士介绍,绿城物业并未注入到绿城中国(03900,HK),而是属于绿城控股,如果绿城物业未来合并进入蓝城,那么蓝城的物业在港股市场的估值很可能会超过之前上市的彩生活(01778,HK)。

  收购比例或超过30%

  “公司已于2014年9月14日与一名配售代理就配售股份订立一份配售协议,及与独立第三方宋卫平先生就认购本公司之新股份订立一份认购协议。订立上述认购协议将导致须根据香港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回购守则提出全面收购建议,惟获豁免则除外。”百威国际公告表示。

  换句话说,若此次收购的股份超过总股本的30%,才会触发全面收购要约。此次收购的金额和股份数量均未披露。百威国际现有总股本10.46亿股,停牌前报价1.24港元,如果全面收购,总价将达到约13亿港元。

  上述公告一经发布立刻引发高度关注。外界想知道的是,公告中的“独立第三方宋卫平”,是否正是刚刚淡出绿城中国并创立 “蓝城”的内地房产大佬宋卫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9月18日就此致电百威国际香港公司,对方表示自己系公关部人员,对于此“宋卫平”是否是彼“宋卫平”这一问题,按照港交所的规定,他不能披露或确认,如果对这一问题感兴趣,请关注后续公告。但该公关部人员表示不能确定下一份公告何时会发布。

  记者又向绿城方面查询,对方建议询问蓝城方面。而蓝城相关负责人通过短信回复记者称,“宋卫平董事长未在内部授权公布此事。”记者又给宋卫平本人发出短信求证此事,但截至发稿宋卫平未作回应。

  蓝城估值将超彩生活

  百威国际的业务曾经是塑胶,后来购入了蒙古矿产,进入采矿业,公司近年来处于亏损状态。查阅2013年年报可知,百威国际的主要业务为贸易,报告期内来自外界客户的营业额为225.5万港元,而报告期亏损为689.4万港元。实际上,公司已连亏4年,2011年亏损额甚至达到2.05亿港元。

  宋卫平曾对外透露,淡出绿城之后,他将专注从事养老产业及房产代建业务,同时宣布成立由房产、代建、养老产业、农业和健康业务组成的“蓝城中国”,并暗示有意于3年后上市。

  关于入股百威国际的到底是不是蓝城宋卫平,亿翰智库分析师张化东向记者分析,“很有可能”,如果蓝城希望在3年内上市,买壳、借壳的方式比IPO更为简洁。对于蓝城这样的轻资产公司,资本市场的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绿城,给出的价格也会更高。

  今年6月彩生活上市,其市值就超过了母公司花样年(01777,HK)。在业界看来,绿城控股旗下的绿城物业,商业价值要远远超过彩生活。绿城老业主的购买力在业界有目共睹,绿城的物业也不缺合作商,这些合作商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知情人士介绍,绿城的物业并未注入到绿城中国,而是属于绿城控股。如果绿城物业未来合并进入蓝城,那么蓝城的物业在香港资本市场的估值很有可能会超过彩生活。

  对蓝城来说,上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可以实现资产的溢价发行。张化东认为,蓝城上市与不上市,在品牌影响力上差别非常大。上市有利于蓝城发挥和输出其擅长的运营能力。宋卫平在担任绿城董事长多年之后,重新成为另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轻车熟路的。

  胡野碧浮盈数千万

  与宋卫平签订协议之时,百威国际的董事会主席是胡野碧,值得注意的是,胡野碧是在今年7月11日才刚刚上任的。

  51岁的湖南人胡野碧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有24年的证券及金融工作经验,是香港睿智金融集团的创办人兼主席,还从2010年12月起担任华联国际(00969,HK)的执行董事。公开资料显示,他在担任新加坡发展银行投行业务董事总经理期间,运作了大量内地企业成功在港上市,并在B股市场多年排名第一,因此在内地和香港金融界有“B股之王”的称号。

  在今年5月8日,胡野碧在场外以0.56港元的平均价格购入了百威国际1亿股股份,持有百威国际9.56%的股份,成为公司股东。仅仅4个多月的时间,成本仅5600万港元的胡野碧,其账面浮盈就达到了6800万港元。

  这恐怕也是这位“玩家”的惯用手法,他曾对媒体表示,“改造重组公司的过程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而改造的方式是拉一些大的公司进来入股,“其实这有点像借壳上市,这些大企业对港股上市公司有很强烈的需求。我们帮它(香港上市公司)改造,手中有一大块股票升值。对于散户股东讲,长年解不了套,现在股价上升了,交易也活跃了。”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