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申万加入空派“交战”国泰君安 悲观研报真实性存疑

2014年09月17日 06: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田运昌

  昨日,申银万国重磅推出一篇策略报告《申银万国:悲歌响起530悲剧或重演应该火速撤退》。伴随着9月16日上证指数放量大跌1.82%,这篇研报在网络上转发和评论迅速铺天盖地,为正因对大盘看法对立而火热交战的安信证券与国泰君安之间再添一把柴火。

  9月初,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发表报告《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5000点不是梦》,宣称大盘可上看5000点。而9月15日安信证券发布的研报对大盘看法谨慎。投资者正对两个对立看法兴趣浓厚之时,申银万国又跳出来,加入论战。同属国内排名居前的券商,对大盘走势看法如此大相径庭,戏剧性的差异一时间比李大霄的“钻石底”论调还要精彩。

  申万看空加入研报论战

  9月3日,任泽平在他发表报告的《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5000点不是梦》报告中表示,改革是稳长期增长,优点是释放新活力、去杠杆。未来通过改革破掉旧增长模式,放活新增长模式,构筑5%-6%的新增长平台,比现在勉强维持的7%-8%旧增长平台要好。无效资金需求中断,利率下来,微观放活,增速换档成功,产业升级,企业利润上升,股市走牛,居民生活改善。国际经验表明,新5%比旧8%好。未来中国如果能够通过改革破旧立新,无风险收益率将降一半,经济增速到5%,股市长期可上5000点。

  然而9月15日,安信证券却发表了一篇相对谨慎的策略报告。安信证券分析师高善文等发布的研报认为,8月份工业增速显著下降令人惊讶。分行业看,增速下降比较普遍,一些下游耐用消费品领域也存在明显失速,这些不能都归因于房地产调整和天气等扰动性因素。初步判断,经济预期转差和存货调整可能影响了经济增长。预期转差的影响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但存货调整的压制作用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安信证券还称,信贷主动创造已退潮,并让位于需求大幅收缩形成的被动型流动性宽松。这通过贸易盈余的扩张和信用需求的下降来实现。8月份以来,市场上涨更多是受风险偏好上升的影响。考虑到经济失速和主动信贷创造的结束,对股票市场的看法转向谨慎。

  而9月16日,网上则突然流传出申银万国一篇极尽悲观的研报,对于大盘走势,申银万国给出的最终论调是“悲歌已在远方响起,狂热的市场却仍然沉浸在‘上涨与经济无关’的自我安慰中。我们进行了仔细复盘,2200点前的上涨与经济有关,之后关系削弱,改革降低风险溢价暂时不会证伪,短期调整后市场仍有望活跃,但是,近乎崩盘的经济数据封杀了指数上行的空间;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可能提升无风险利率。”

  利空从何而来

  申银万国这篇研究报告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其中的重要原因是9月16日当天,大盘放量大跌1.82%,两市成交量增至接近5000亿的天量。而3天前出炉的经济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创下自2008年12月份以来的新低。进入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频泼冷水,投资放缓、内需低迷,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该研究报告的看空给投资者压力较大。申银万国认为,监管层扩大融资标的、经济数据近乎崩盘和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是未来制约大盘上行的重要因素。

  这篇文章甫一释出,就引起了不少看空投资者的共鸣。

  “从个股分析来看,这篇研报言之凿凿,也不无道理。自7月22日开始的本轮上涨,A股净减持额合计为319.90亿元,而上一波上涨之时净减持额仅为25.13亿元,随着指数重心上移,指数面临压力增大,显然喊出A股会涨到5000点的言论不靠谱”一位机构投资者负责人告诉记者。

  也有言论认为,这两家券商研报之所以落差较大,原因在于老牌券商申银万国代表保守派,国泰君安代表激进派。

  其中还有投资者认为,今日大跌是多方利空积累的结果。9月15日中石化港股意外走跌近4%,证监会又推波助澜的批了11家新股,申银万国只不过是乘机拿出研报哗众取宠。

  申万悲观研报真实性存疑

  诡异的是,这篇申银万国的报告是在9月16日股市大跌之时被推入市场的,而且该研究报告并没有署名研究员。另外,申银万国的官方微博上也未对这篇研报真实性表达意见。

  在申万微博管理员在线的情况下,记者询问这篇研报状况,也未能得到回应。而且申银万国研报中提到的傅静涛分析师,记者从互联网上也未能找其署名的其他研究报告。

  不过,申银万国午后收盘后对外发表称,周二大盘午后大跌,两市成交量增至接近5000亿的天量。近期疲弱的经济一直没有得到投资者的重视,随着IPO等利空出来,A股开始出现剧烈震荡。从技术上来看,A股突破3478点以来的下降通道上轨线后,需要确认2300点一带的支撑,近期市场走势比较关键,关注成交量的变化。这一论述显然比上述研究报告谨慎的多。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