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球经济增长处于复苏中,但依然缺乏明显动力。9月11日,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称,目前欧洲面临低增长、低通胀、高债务和高失业率的严峻经济状况,通过供需双向的协调调整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最新数据显示,受企业新订单和出口额增速下降影响,欧元区8月份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被下修至50.7,不及预期以及初值50.8,创13个月以来新低。
相对于美元的汇率和利率都在反弹,欧元的走势则显疲弱。近期,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指出,欧元区与美国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有可能陷入日本式的长期经济低迷,而所谓“日本化”是指经济陷入停滞、长期处于温和通缩,以及债券收益率跌至历史新低。
面对经济疲弱态势,欧央行近期推出了更多宽松政策,包括将基准利率下调到历史新低,推出ABS购买计划。业内人士认为,经济数据疲软,加之通缩趋势越来越明显,欧洲央行因此决定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以提升通胀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欧洲央行前行长特里谢曾对媒体表示,约2%的通胀率是发达经济体公认的合理水平,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而欧元区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0.3%,创2009年10月份以来的最小升幅。至此,欧元区通胀率已连续第11个月不及通胀目标2%的一半,通缩迹象越来越明显。
“尽管刺激规模很大,但欧洲央行单凭自身力量难以推动经济增长,应该进行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齐头并进。”德拉吉认为,目前,欧元区商业投资较2008年下降20%,而投资增长是通胀率上升的关键。如果不能推动投资,欧元区经济短期内会走弱,进而影响长期经济前景。
德拉吉呼吁,欧盟及各成员国需要在两方面采取行动以提升投资,第一,建立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监管环境;第二,建立资本市场联盟以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周期有显著的差别,而且差异在变大。欧元下跌既可以刺激欧洲对外出口,也会使资本流向美国市场。”一位中国经济学家表示,对中国而言,欧元汇率走低,增加了对欧出口的难度,但中国目前的周期与欧洲也是错开的,不可能陪欧洲一起搞量化宽松。在高度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中进行任何调控,其影响都会外溢,效果都会打折,这是各国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