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5000亿银行不良资产产业链:外包企业获亿元大单

2014年09月16日 07:04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曹 蓓

  上半年5581亿元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压力的背后,是资产处置“外援”的大丰收。

  “很多银行把处置不良资产工作交给资产管理公司,毕竟对方是专业化的清收机构。另外,各省目前也筹备成立地方性的资产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处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作为为数不多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去年年底在香港上市。中报显示,该集团上半年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3%。其主业不良资产经营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传统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收购额达到72亿元,同比增长240%。

  不良资产处置

  背后的高利润

  近日,银监会批复同意华融公司引入华平集团、中信证券国际、马来西亚国库投资公司、中金公司、中粮集团、复星集团、高盛集团等七家战略投资者,并向现有股东中国人寿集团增发股份,推动华融公司进一步深化股份制改革。上述八家机构,是在全球超过80家投资者的角逐中胜出的,最终入围者无不鼎鼎有名。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信达、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一起,正是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为数不多的指定机构。海内外机构投资者为何追捧这家中国最大的坏账银行?答案很简单,利润丰厚,前景看好。在不良贷款增加的当下,坏账处理市场规模正在不断增长。

  根据中国信达刚刚披露的2014年半年报,该公司上半年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3%。截至6月底,该公司总资产达4822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25.6%。

  其中,中国信达不良资产经营主业保持快速增长。截至6月底,不良债权资产净额达1806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57.4%;上半年新增不良债权资产收购成本为854亿元,同比增长100.2%;不良债权资产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58.5%。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节奏加快,上半年传统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收购额达到72亿元,同比增长240%,公开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同期,附重组条件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非金融机构)新增收购规模为782亿元,同比增长92.9%。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2014年年中工作会议公布,2014年上半年,公司经营业绩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集团实现拨备前净利润76.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截至6月底,集团资产规模已达2947亿元,归属母公司净资产达392.67亿元。

  “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银行最低可以按照2折-3折的价格把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这个下限设定得比较低,因此其中的潜在利润空间有可能很高”,一位业内人士称。

  “例如,一个地产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后跑路,银行几经周折追讨,但这笔款项最终还是成为了不良贷款,如果以2则-3折的价格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暂时接手并寻找真正接盘的公司,最终把楼盘项目完成出售,其中的利润很可观”,该人士称。

  省级资产管理公司

  准备落地

  近日有消息称,银监会公布了全国首批可在本省(市)范围内开展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业务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共涉及五个省市,分别是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和上海。自此,各银行、信托、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可以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定,向经过备案公布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批量转让不良资产。

  有分析称,资产管理公司丰厚的收益、对投资者和资本的吸引力,是各省市竞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动力所在。

  “各省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一方面是处置银行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处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郭田勇说。

  个贷不良贷款

  催收业务被外包

  “很多银行把信用卡类的个人不良贷款催收业务外包。”,在一家专门为银行做信用卡不良贷款催收的外包公司工作的方小姐告诉记者,“现在银行信用卡的发行量这么大,自己做逾期催收肯定做不过来,所以我们这种外包公司很多,我本人就做过好几家股份制银行的项目。”

  “一般来讲,银行都是月初给单子,有的单子催一次、两次就可以回款,有的可能到月底还没有催回来”,方小姐表示。

  另据方小姐介绍,银行跟外包公司签订协议,提成比例是按照回款率,而考核则是按用户回馈。“根据个人信用及用卡方式、额度等指标,银行会对逾期还款的客户制定相应的标准。比如,一笔5000元的贷款,有的回款100元就可以完成任务,有的客户则需要回款20%-30%才算完成。”

  “每个银行给我们下的外包单子的规模大小不同,现在我们做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业务,每人负责催款400万元,一共大致有2亿元-4亿元的规模”,方小姐说。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