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央企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排行榜”,一份“新华保险年报”,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因为“董事长的年薪”而被“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新华保险既不属于央企,也不属于中管金融企业,康典成为“焦点”,多少有些被冤枉的感觉。而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时下各方对央企薪酬改革关注的热度。但在业内专家看来,新一轮的调整薪酬结构的初衷并不仅仅是“降薪”,而是更加优化薪酬结构,这或许才是此次改革的关键所在。
薪金数额关键在于合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即“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有评论指出,国有企业资产属于全民,因此,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必须与国情相符。有薪酬领域的专家曾表示,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涉及到所有国企领导者的身份问题,其属于国家雇员,代表政府出资人的身份,就要按照行政序列走。薪酬水平的确定,要做到与管理者责任、风险和贡献相适应。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可以高,但不能偏高和过高,应予以削减的是不合理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的薪酬改革,限薪的对象主要是央企负责人,并非对央企内部所有员工薪酬均实行“一刀切”。没有行政级别的职业经理人与走市场路线的绝大部分员工,其薪酬将按照市场价格走。此外,还有专家表示,对于仅有央企参股、而非央企控股的股份制公司,也不在这次薪酬改革的范围内。
央企薪酬四大顽疾凸显
顽疾一:央企高管薪酬“自己说了算”。一份对83家央企董事长薪酬的统计表单显示,年薪过百万的有19位,年薪超过平均值的董事长有25位,平均年薪为84万余元。而一向以高收入著称的银行高管薪酬,更是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对此,有评论认为,国企取得的利润应该全民分享,而不能坐拥垄断优势,负责人自己上演“排排坐、分果果”的戏码。
顽疾二:央企“穷庙富方丈”。旱涝保收、高管高薪似乎已成“定律”,应通过一系列改革,让国企感受到竞争和生存压力而奋起上进。
顽疾三:央企薪酬“两极分化”。目前,不同行业央企负责人薪酬两极分化严重。
顽疾四:央企高管“官商无缝转迁”。央企高管身兼数职现象普遍,如集团的高管在二、三级企业以及该央企投资参股的其它企业任职,有的每年从兼职企业领取大量分红。和2009年的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相比,此次改革开始触及政企分开这个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央企负责人是真正的企业家,那么他们的薪酬就应该交给市场;如果他们由行政任命,那么他们的薪酬就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