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两地监管存差异 A/H股信披大不同

2014年09月01日 07:29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港股市场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资金集中地,自然也吸引了不少金融大鳄在法律空隙间经营灰色利益。而电影《窃听风云》正是讲述香港警察与证券监管机构如何打击证券犯罪的故事。那么,现实中的港股市场监管是否像电影一样精彩?

  在本周的“决战沪港通·赢在香江”中,《每日经济新闻》将向读者解析港股市场的监管特点,以及港股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值得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港股“监管靠自觉”香港证监会经费来自市场

  要了解香港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首先要认识香港股市的监管机构——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香港证监会),而香港证监会对港股市场的监管有怎样的特点,其执法力度又是否像《窃听风云》中描绘的那样神通广大呢?

  香港证监会诞生于股灾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香港的证券及商品市场并未受到正式监管。1973至1974年间,由于香港爆发股灾,才制定了证券期货业的规管法例。1987年,香港股市再次爆发股灾,期间显露了监管架构的不足。股灾过后,有关方面成立了一个由六人组成的证券业检讨委员会,由戴维森(IanHayDavison)担任主席。该委员会深入研究香港证券业的规管架构和制度,并提出改善措施,以避免1987年股灾历史重演。1988年5月,证券业检讨委员会发表报告书(即《戴维森报告》),指出证券及商品交易监理专员办事处资源不足,以致未能对高速发展、急剧转变的香港市场作出妥善监管。于是,证券业检讨委员会建议在公务员架构以外成立一个法定机构,以取代当时的监管制度。香港证监会遂于1989年5月根据 《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条例》成立。

  香港证监会官网显示,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定机构,其经费来自香港联交所及香港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征费,以及向证监会牌照申请人、持牌人或作出其他牌照申请的人士收取的费用。由于香港证监会各种费用、开支、办案经费,都来自于证券市场,也对其监管带来资金限制。

  经费的多少取决于市场活跃度。如果管得过紧,证监会收入势必下降,进而影响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正是因为上述因素,使得香港证监会的监管特点仍然遵从 “自行规管”和“轻度监管”的监管方式。正如《戴维森报告》所述,“我们仍推荐采用一个以从业员为本的自行规管制度,这是能够实现我们为香港订下的目的的最佳途径……”

  监管角色存冲突

  港股市场高度自律的特点,造成香港证券监管制度中存在一定缺陷。香港证监会是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的主要监管机构,其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范围最广,负责监管香港联交所、中介人,以及上市公司的部分活动。而在1991年签订的“谅解备忘录”中,香港证监会将《上市规则》规定的日常监管工作和上市公司审批及监管的直接责任移交给香港联交所,使得后者成为港股上市公司的一线监管机构。但是,2000年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让市场对其角色冲突有所担心。国信证券(香港)金融控股公司总裁吕晓宁认为,作为上市公司,一方面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其根本目标,其盈利水平与上市公司数量、证券交易量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扩大市场规模必然成为其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交易所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管者,同时具备审批上市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能否严格把握上市公司的审批标准成为一大问题。

  此外,吕晓宁认为,香港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还存在不对称性。其中,香港证监会具有执法权,却不在监管第一线;港交所处在监管第一线,却没有执法权。因此,港交所只能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通过私下谴责、公开谴责、停牌和摘牌等方式予以制裁,而没有对公司进行调查、实施法律制裁的权利。相反,香港证监会却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对中介机构的审核、发牌和监管等事宜上,这种监管上的薄弱环节,使得港股市场现行监管制度难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季度处罚17名持牌人

  8月20日,香港证监会公布了二季度报告。从披露的执法事宜来看,香港证监会主要的执法对象为券商机构、持牌人等,针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执法行动披露较少。报告显示,证监会成功针对有市场失当行为的十名人士或公司做出检控,并对17名持牌人采取纪律处分,涉及罚款合计超过3900万港元。

  此外,香港证监会季度亏损达523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859万港元,增幅达180%。而香港证监会亏损扩大的重要原因,除了人事费用增加较多外,收入出现了较大幅度减少。香港证监会表示,截至第二季度末收入为2.87亿港元,环比减少14%,同比减少1%。而收入减少的原因,正是由于香港证券市场每日平均交易额仅为600亿港元,较上一季度减少了17%。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