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热恋”影视会否昙花一现

2014年08月29日 07:0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几天前,湘鄂情正式更名为“中科云网”。在众多转型影视、新媒体的公司中,湘鄂情只是其中一个。如今,养猪的、养牛的、卖菜的、卖烟花的、造汽车的、炼钢铁的都在流行跨界收购影视公司。疯狂的资本并购让影视公司成为了那只“站在台风口上的猪”,不断造就一飞冲天、一夜暴富的神话。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8月26日,今年以来共发生60起影视公司并购,累计交易规模近520亿元,其中超六成为跨界并购。

  资本为何要在这个时候选择文化产业?这可以从并购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来看出个究竟:首先,从宏观经济的走势来看,传统的GDP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转型期迫切需要培育新兴产业,而文化产业是符合产业转型与提高软实力两个国家级战略概念的行业之一,国家层面从财政、税收、贸易、土地等各个方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政策红利使得影视文化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其次,从上市公司并购的动机来看,传统行业经营已出现乏力甚至亏损,迫切需要彻底转型,而文化资产能为上市公司带来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即使不懂也没关系。

  当然也有上市公司并购或许只是为资本套利。“影视概念火热,并购一家公司股价立马飙涨,市值上去了套利就容易了。”和君资本投资总监布和透露,“此外,希望依靠着文化概念跑马圈地盖房子和享受避税政策的也大有人在。”

  对于资本来说,文化概念是目前的一个避风港。“文化企业具有逆周期的特点,越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企业的业绩反而增长迅速。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低谷期文化娱乐产业都是最好的资本配置点之一。而A股的文化产业高估值更是让许多资本蠢蠢欲动,希望在这一轮套利机会中分得一杯羹。因此,不少公司都是被机构投资者推着去做并购。”文化领域资深投资人、国家创业联盟秘书长曹海涛认为。

  此外,对于被并购方来说,文化产业轻资产的特点决定其业绩波动比其他行业大,而且高度依赖人的创意,有人出高价干嘛不卖?至于希望独立上市的公司,A股排队困难,等待各种政策的开闸又需要周期,届时估值可能会大打折扣,还不如直接并入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借着概念把价格炒上来了,现在高位抛售肯定物超所值。

  但疯狂并购隐藏的风险不容小觑,其中最明显的是业绩对赌完成情况和并购整合的顺利程度。

  纵观几十个并购案例,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对赌条件甚为苛刻,各家业务单一的影视公司能否完成不得而知。在A股市场上,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业绩对赌期限一般是3年。如果业绩没有达到,被收购方通常做出对价补偿,扣除股份或现金。曹海涛表示,在这么多并购案例背后,至少有1/3的企业完不成业绩对赌。“若满足不了业绩对赌要求,不排除会有人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并购是一项系统工程,交易完成后还需要后续公司之间的磨合和业务整合。布和认为,对于本轮文化产业并购重组热潮,从多数并购事件的交易目的、交易主体、估值水平、交易条件以及预期效果来看,真正有望通过并购实现上市公司战略转型的应该是凤毛麟角。“以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和企业的成熟度来看,并购后的人员整合、财务整合、资产整合、业务整合、资源整合等,均处于空白阶段,在资本完成这波套利退出之后,将有一大批并购后整合失败的案例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