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北京8月21日讯(记者 郭子源)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县三合镇湾子村中国农业银行“惠农通”服务点,农户安文启用惠农卡领取政府发放的新农保资金。 郭得衡摄
“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73.2万。”在全国人口密度最小的高原省份青海,农牧区不少乡镇间隔上百公里,有的乡甚至只有数千人。在“山大谷深”的环境中,普惠金融的意义更多在于如何满足人们基本的公共金融需求。
探路社区金融
今年5月19日,青海首家社区支行——青海银行西宁昌运世纪村社区支行正式运营。“我们计划到今年年底开到10家,目前4家已经准备就绪,2家已开业。”青海银行首席信息官应海峰说。
虽然社区支行在东部沿海地区早已“遍地开花”,但这种“服务下沉”对于青海却有着特殊意义。
“青海的个人信贷资源比较有限,全省72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73.2万,还有大量无人区。”据青海银行行长钟园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366亿元存款余额中,对公存款达270亿元,个人储蓄存款仅为96亿元。
这一现象既与当地居民储蓄、投资意识相对淡薄有关,也与其金融服务获得率较低有关。“社区支行员工的最主要职责是与居民日常沟通交流,了解社区所有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指导他们使用自助设备。”应海峰说,其次才是销售理财产品。
目前,青海首家社区支行的业务范围已涵盖缴费、购买机票、积分兑换、缴纳罚款等。加上随后开业的青海银行莫家街社区支行,两家支行截至目前累计办理的业务量已达8085笔,存款总额达833.07万元,发卡584张,手机银行开户74户。
覆盖服务“空白点”
错时经营的社区支行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然而在青海,除了打通城市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广袤的农牧区金融服务“空白点”仍需填补。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海银监局和当地金融机构的合力推动下,农牧民基本的公共金融需求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离我们最近的、有银行网点的县城要走2公里,太远了。现在好多了,在家门口就可以刷卡了。”在海北州海晏县三角城镇三联村小卖部门前,村民祁万梅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小卖部里的电子机具不仅可以全国转账、刷卡消费、查询、缴费,还能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各项“三农”财政性补贴。
这款电子机具是中国农业银行“惠农通”工程的一部分。“今年年初,全省还有113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属于空白点,我们希望通过‘惠农通’来覆盖。”农行青海省分行行长刘洪说,截至目前,农行青海省分行在县域农村地区累计布放各类电子机具2105台,电子机具覆盖乡镇332个,乡镇覆盖率达89%。
兼顾盈利性与公益性
然而,在普惠之路背后,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商业银行如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相对于经济发达省份,高原社区金融需要摸索、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保本,进而盈利。“据我们了解,社区内居民至少要达到1000户才有可能收回成本,因此在社区的选址上需要周密的论证。”应海峰表示,此外还需考虑人力资源成本、社区辐射的服务范围等要素。
相较于社区金融,农牧区金融更具公益特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说是在不计成本地推进这项工作,必须把好事办好。”农行青海省分行三农金融部总经理何永武说,布放电子机具在牧区的难度非常大,很多地区没有移动信号。“游牧民流动性强,村子到底在哪儿不好确定,而且很分散,这会涉及现金流问题。”
据了解,为了鼓励商户使用电子机具交易,银行给予商户每月200元至500元不等的补贴。此外,在间隔上百公里的乡镇之间,每月一次的机器巡检也需要银行付出较高的人力成本。
“金融服务空白点全覆盖要逐步推进,包括‘有效率’的提升,这些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何永武说。
从调研情况看,青海省各金融机构普遍反映今年存款增长趋势不乐观,储蓄存款下降压力大,贷款投放将会受到更大影响。作为地方性城商行,青海银行去年将新增贷款的60%投向了小微企业。“如果存款这块能上去,接下来对中小微的支持力度会更有保障。”钟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