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油耗“生死门”下车市生态:靠的是小排量 玩的是小型

2014年08月22日 07:50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依照国家规定,2015年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油消耗限值将全面推行,新一阶段的油耗标准将比第二阶段再下降20%,达到6.9L/100km。对于各家车企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来说,严格的油耗标准将成为一道事关企业存亡的“生死门”。在此背景下,小排量和新能源将是车企应对挑战的法宝。回顾上半年,车型方面,各大车企在加码混合动力等车型,A级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8.3%,小型SUV销量激增35%;品牌方面,德系车仍是主流,自主品牌市占率截至7月,已连续11个月下滑,都深刻反映了市场生态的变化。

  《《《

  关键词·混动

  混动车风潮渐起 日系车企抢食市场“红利”

  “今年上半年,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达30%。”近日,雷克萨斯中国执行副总经理江积哲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未来这一数据还将稳步提升。

  混合动力车型的普及成为日系品牌“反攻”中国市场的最佳利器。2015年,搭载国产关键零部件的国产混动车型新卡罗拉和雷凌即将上市。根据丰田中国预期,伴随国产化水平提升,混合动力车型的价格将更具竞争力,为其在中国市场的普及提供优势。

  “伴随油耗限制标准的提升,混合动力和新能源车在企业中的占比一定会明显提升,”一位汽车行业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而在混合动力车型上技术储备深厚的日系品牌,市场机会更明显。

  丰田欲借混动回暖中国市场

  今年以来,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犹的有所复苏。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今年6月,日系轿车品牌市场份额达到19.03%,增速明显。

  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就日系6大主流品牌发布的2013年财报、预估的2014年销量目标和今年前几个月在华的销量可以看出,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确实呈现复苏的迹象。”但他也表示,受2012年9月市场波动的影响,日系车在华销量基数非常低,因此这一增长只能称为恢复性增长,并不是全面复苏。

  在整车市场加速布局的同时,以丰田为代表的车企向中国市场的进行混合动力车型的导入,不仅为其品牌注入新概念,同时伴随国产程度提升,混合动力车型将成为其新的销售增长点。

  在全球,今年上半年,丰田销量突破509万辆,超过大众的497万辆和通用的492万辆,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但在中国市场,丰田上半年的累计销量仅有46.6万辆,远远落后于大众和通用。分析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市场上的羸弱给丰田蝉联年度全球销量冠军留下不小的隐忧。

  大众目前在华还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技术层面,其从2008年开始大力推进的“TSI+DSG”战略成为关键。而丰田认为,混合动力的国产成为其对抗大众的“杀手锏”。

  数据显示,丰田的混合动力在全球范围的销量已经超过650万辆,技术的可靠性已经得到公认,但在中国,动力总成还是由进口件组成,限于成本和补贴因素,并没有得到大规模运用。

  合资企业加速导入混动车型

  2013年,丰田成为全球首家新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的车企,不过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丰田的份额却不足5%。配合中国将在2020年前阶段性提高的能耗标准,丰田希望借助欧美车企较为薄弱的混合动力车在中国市场卷土重来。

  丰田计划于2015年推出两款混动车“卡罗拉”,这将成为其第一批压低价格并实现中国本地生产的混动车。丰田相关负责人表示,“混合动力车型是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节能车型,也是众多企业的下一个竞争热点。”

  实际上,大众作为国内汽车销售的主力军,面对丰田、本田在混动车市场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大众集团已经表示,插电式混动车型更适合中国市场。结合此前外媒的消息,大众将从2016年起,投入混动车的国产进程。这其中包括高尔夫插电式混动版、Passat插电式混动版,以及奥迪的A3e-tron、A6Le-tron车型。据悉,这三款车型都将搭载1.4T发动机+专用变速箱的混动系统,并配备不同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组。

  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方面,在中国汽车市场处于领先位置的通用也早有布局。两年前,通用在其位于上海的开发基地开始开发纯电动车用蓄电池。“(插电式混动车)兼具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纯电动车以及同时采用汽油以延长续航的混合动力车的两种车的优点。”在今年北京车展上,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文德恩如此介绍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优点。

  分析认为,在政策日渐明朗的市场环境下,合资企业加速向中国市场导入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车型的势头已经非常明朗;而这一举动,一方面可以分享中国汽车市场接下来释放的政策“红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能源技术拉升品牌,带动现有车型销量增长。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