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李国华:努力探索大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成功道路

2014年08月20日 10:47    来源: 中国银行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不仅标志着普惠金融在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这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理应承担起促进金融平衡发展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作为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更是要体现国有资本的意志,充分发挥在资金、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增强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工作的敏锐性和自觉性,从多方面入手促进金融服务的公平化和普遍化。 

  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 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的概念,既是一种理念,也是具体的实践活动。普惠金融的重点在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及时有效地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让现代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各个社会群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普惠金融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体现出了有序发展、均衡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发展普惠金融,就是通过创新工具将市场储蓄资源进行跨主体、跨市场、跨行业转移和重置,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必然会挤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各种无效“水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应和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发展普惠金融,必然要求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思路,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扩展其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使更多企业或个人享受到金融服务。与此同时,随着实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也会进一步降低金融体系运行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收益水平和赢利能力,从而为普惠金融深入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缓解发展不平衡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发展普惠金融,就是破除各种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将金融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扩展,促进资金自由合理流动,提高资金使用和运行效率,提升发展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第四,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普惠金融正是金融领域中注重体现人人都有平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这样一个理念,发展普惠金融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对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有重要意义。 

  邮储银行具有发展普惠金融的比较优势 

  从当前各国的实践来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力仍然是具有“草根”性质的社区性小型金融组织,如社区银行、信用合作社、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大型商业银行在其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总体上仍属于一个新角色、小角色。究其原因,与小机构相比,大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劣势。 

  第一,大银行面临着更大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挑战。相对城市地区,大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机构非常少,很难及时了解到农村金融服务信息,缺乏懂得农村政策、研究农村发展的业务人员,不愿意、也不敢向“三农”放贷。而反过来,农民对一些大银行了解也很少,总觉得大银行门槛高,不敢去贷款。由于农民总体贷款历史记录少,缺乏贷款的信用记录,信用软环境建设长期不足,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影响信贷业务决策的“软信息”相对更为重要,但这类信息的收集、处理更加依赖人力和人际关系,与农村型、社区型小机构相比,大银行在这方面显然处于劣势。 

  第二,普惠金融业务盈利能力弱给大银行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一方面,贫困地区一般地广人稀,业务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地区,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单笔业务金额微小,业务总量远不如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极为有限,对大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来说,普惠性业务规模越大,越容易拉低经营效率,导致资产收益降低,影响财务绩效。例如,普通农户、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对较小,大都只有几万元、几十万元;而发放这样一笔贷款,其调查成本并不比大额贷款低多少。当前,商业银行信贷员为了一笔几万元的贷款,也需要跑几十里路上门调查,有的甚至要跑不止一趟,成本相对较高。 

  第三,人员和网点扩张约束下扩张业务规模的难度较大。为了有效解决发展普惠金融所遇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银行必然需要在农村地区增设物理网点,延伸服务半径。但从国内大银行的发展历史来看,普遍都经历过在农村地区广设网点到大规模撤离的曲折历程,对重新增设农村网点有本能的心理抵触。同时,在当前新设物理网点财务成本高、人员投入大的现实条件下,通过“增点增员”的方式做大农村业务规模,显然无法满足各家大银行的财务业绩要求。 

  为此,商业银行要深度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特性,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为普惠金融体系贡献力量。近年来,邮储银行普惠金融业务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也在问,邮储银行为何如此重视普惠金融?从对邮储银行自身特点梳理来看,邮储银行潜藏着“普惠基因”。 

  一是文化基因。纵观邮储近百年的历程,“服务大众、服务小微”的文化理念始终如一,“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方针独树一帜,既是曾经的立业之本,更注入了今日邮储银行的血脉。当前,邮储银行服务有效客户数达4.5亿人,居于银行业首位。在许多偏远地区,邮储银行是当地农民可以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最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的渠道。 

  二是网络优势。发展普惠金融难在哪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客户分布广泛、地处偏远,很多银行“使不上力”。而这恰恰成为邮储银行的优势。在邮储银行3.9万多个网点中,覆盖全国超过98%的县,且70%以上的网点分布在县和县以下地区,形成了连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最广的金融服务网络。 

  三是队伍基础。邮储银行的员工队伍长期扎根社区、县城、乡镇,熟悉周边客户群体,了解当地产业特色;并且通过代发工资、代发社保金、粮食补贴等各类基础金融服务,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口碑;同时,经过专业培训,大大提高了专业化水平,这是我们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最重要基础。 

  邮储银行践行普惠金融的探索与实践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成功实践,改变了业界和学界所一直提倡“大银行只适合做大业务,小银行更适合做小业务”的传统论断,其核心是找到一条能够破解普惠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的新路子,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充分发挥渠道优势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由于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当前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仍很滞后,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金融服务盲区,有些贫困地区或边远地区还不能获得最基础的金融服务,因此,邮储银行践行普惠金融,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一是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保险、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构建“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机构。邮储银行已建立起全国规模最大的通存通兑网络,成为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为城乡居民搭建起了资金往来的绿色通道。二是加大自助设备投放力度,通过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便民服务网点和布放自助机具等方式,为农村地区客户提供便利的取款、转账、查询、代缴费等服务,着力改善农村用卡环境,填补金融服务缺口。三是高度重视国家推行的“新农保”、“新农合”项目,充分发挥自身网点优势,与政府部门积极协作,全力做好“新农保”“新农合”的金融服务工作。 

  第二,强化小额贷款业务支持金融服务“三农”。拥有覆盖全国城乡的3.9万多个网点,邮储银行有着开办小额贷款的天然优势。自邮储银行成立以来,我们就坚定把小额贷款业务作为邮储银行长期、核心的战略性业务,将世界先进的小额贷款技术和我们自身实践相结合,破解农村融资服务难题。总结来看,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成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们三点坚持:一是坚持大银行能做好小额贷款业务的信念。过去有的人说大银行就适合做大贷款、小银行做小贷款,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信贷技术的进步,大银行也能很好地解决做小额信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银行资金充沛、管理成本被分摊、能从宏观和行业上把握风险、抗风险能力强等优势就显现出来。二是坚持小额贷款能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信心。企业只有把核心竞争力与“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长久发展,而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和普惠金融服务恰恰具有这样的特点。小额贷款,额度小,却能积小成多,作用不小。用一些我们贷款客户的话说,小额贷款就是“雪中送炭”“天旱下雨”“难中救急”,是为老百姓致富加油助力的。三是坚持小额贷款能成就大事业的理想。从国际到国内,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水平,总是存在金融服务稀缺甚至空白之处,小额贷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金融服务最稀缺群体的融资问题,因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笔均约6万多元,额度虽小但作用不小,真正用到了农户身上。截至今年6月底,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400多万笔、金额达8900多亿元,解决了大量农村家庭的融资问题。国际小额贷款组织(MIX)最新统计数据表明,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规模居于世界前列。正如尤努斯教授所言,信贷是人的基本权利,让所有老百姓享有这一权利,既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第三,发挥网点布局优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邮储银行扎根城乡,与广大中小企业联系紧密,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严格控制风险的原则下,积极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将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银行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认真贯彻银监会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的要求,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之路。一是注重科学设计产品。在信贷技术、资金管理上进行创新,严格防范风险。设计了额度循环使用的贷款模式和灵活的还款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小微企业节省利息开支,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也满足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要求。二是加大小企业特色支行建设力度。根据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加快设立专业支行、特色网点,建立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品牌的要求,在全行建设了188家总行级小企业特色支行,覆盖了除西藏分行外的35家一级分行,涉及117个地域特色经济。三是注重推动产品创新。结合各地区域经济特点,在担保方式上不断调整,开发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信贷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线。四是注重商业模式升级。采取提高单户授信额度、灵活调整担保方式、延长贷款期限等差异化的信贷政策,满足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需求。五是注重将“融资”和“融智”相结合。小微企业发展既缺资金,更缺创业经验和市场信息,自2010年起,邮储银行连续4年向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推出“创富大赛”活动,旨在实现政府引导发展方向、银行提供融资机会、学者保障智力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了多头并进,共襄盛举,促进小微企业稳健运营、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六是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今年5月8日,邮储银行与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1号店实现系统对接,线上保理业务实现放款,截至目前,累计放款近1亿元。与邮乐网联动,为邮乐网商户提供互联网融资服务的同时,为80万优质小企业授信业务存量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商务渠道。截至今年6月底,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700多万笔、金额2.18万亿元,帮助约1200万户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第四,发展消费金融助力社区金融服务。随着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拐点到来所带来的劳动工资收入上升,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阶段,扩大消费正在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方向之一。邮储银行已将消费贷款作为服务城乡社区的战略性、基础性业务,致力于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消费金融服务。为了践行普惠金融的经营理念,邮储银行消费贷款呈现“两低一高”特点。笔均贷款金额低,平均26万元左右,主要满足居民普通消费金融需求;不良贷款率低,全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率为0.1%,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首套住房贷款比例高,首套住房客户占比近90%。此外,邮储银行还十分重视县域地区的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积极拓宽消费贷款服务的地域范围,持续加大对县域地区的信贷资源支持力度,对培育县域地区消费意识、改善消费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五,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邮储银行实践普惠金融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连接城乡的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与网络优势,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双管齐下,大力支持重大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对棚户区改造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累计发放棚户区改造贷款25.06亿元,贷款余额达15.71亿元,同时通过积极投资地方政府债券,为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间接的金融支持650亿元,地方债余额占债券投资余额的比重达到其他商业银行的两倍。 

  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88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3%,同比增长106%;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37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6%;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79%。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至6月底,涉农贷款余额达4934亿元,新增105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817亿元,新增786亿元。 

  通过上述的探索与实践,邮储银行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达到了“四个协调”的成效,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协调,发展定位与资源禀赋相协调,发展能力与管理水平相协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2013年,国务院马凯副总理对邮储银行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1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邮储银行的专题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邮政和邮政储蓄,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业绩喜人,谨向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诚挚问候。希望你们发挥好网点多、覆盖广的优势,扎根基层,提升能力,为‘三农’提供更多更好的普惠服务”。 

  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普惠金融都普遍存在比较效益低等问题,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在普惠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普惠金融给予合理适度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在调动金融资源支持普惠金融方面的杠杆作用和正向激励,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更能够让那些愿意干、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有动力、能安心地去从事普惠金融服务。 

  一是创新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如何破解城乡金融“二元化”困境,解决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关键是创新普惠金融组织体系。首先,要鼓励各金融机构向县域、乡镇延伸机构和业务,完善中心镇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要引导现有各金融机构拓展涉农业务范围、加大支农力度,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加大支农金融服务创新。其次,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增强资本实力,提升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最后,要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等各类中小型金融机构和组织。 

  二是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满足不同类型资金需求者的多样化需求,离不开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需要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成熟的小额贷款技术,构建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担保贷款、担保机构保证贷款“三位一体”的普惠信贷产品体系,有效破解普惠金融“贷款难、难贷款”的抵押物瓶颈困局。同时,要积极搭建“政银农”合作平台,推进金融机构与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实体、农户等多层次的广泛合作。 

  三是强化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在普惠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普惠金融给予合理适度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加大政府对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各项涉农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普惠金融加快发展。同时,要加强信贷、产业、财税、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差别税率、先税后补等财税政策工具,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强化金融支农支小的激励机制。 

  四是健全普惠金融市场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服务实体经济,必须发展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租赁、信托等在内的功能完备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降低普惠金融服务风险,实现综合化、一体化服务。如,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产品收购和加工企业利用农产品期货套期保值,避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 

  五是拓宽普惠金融渠道体系。互联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等先天优势,与发展普惠金融高度契合。从全球范围看,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区域并不在经济发达地区,而是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数据显示,全球最常使用手机钱包的国家中,3/4 都在非洲。应鼓励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满足社会各阶层消费者特别是弱势群体各种不同的金融需求,为规范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空间。 

  六是优化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信用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构建和谐稳定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使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金融中介功能的基础性条件、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要稳步开展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构建“农户、居民、企业”三位一体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落实信用创建政策激励措施,加大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力度,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结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发展普惠金融,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必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不缺银行,尤其不缺大银行,但是缺有特色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中国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坚持市场化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练好普惠金融服务的“内功”,努力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努力为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文/李国华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7期)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