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金公司发行基金速度明显快于往年,基金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自去年以来,以天弘增利宝(余额宝)为首,“宝宝类”货币基金发行更是热火朝天。统计显示自去年6月份以来,共成立货币型基金127只。目前行业内共计有2394只(A/B/C类分开计算)基金数量,而在职的基金经理数量仅有955名,基金数量多于基金经理数量,必然会出现基金经理“一管多”现象。《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整理发现,在目前在职的955名基金经理中,管理1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仅有311人,占比仅三成。其中管理两只及两只以上基金的基金经理为644人,占比将近七成。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一管多”折射的是基金行业人才的短缺。原因之一是基金行业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低于新基金成立的速度。此外,各基金公司在招聘中对应聘人员多要求有行业内的工作经验,不惜重金从其他基金公司挖墙脚,也造成了基金行业人事的“动荡”。基金行业的相关人士因为业绩考核、高薪报酬、股权激励等原因在各基金公司间频频“走动”,这也是造成基金经理“一管多”出现的原因之一。在频频更换的过程中,基金很难找到相匹配的基金经理,很多基金在短时间内由公司内其他基金经理代任。
有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一管多”的现象不利于基金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为对于基金经理来说,精力有限,同时管理多只基金,即使是同类型的基金也需花费大量精力,而现在更有部分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不同类型的基金,分身乏术,在这样的状态下,基金业绩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且“一管多”也容易产生同一人管理的不同基金之间的利益输送,侵犯投资者权益。
但恒银基金投资总监刘博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基金经理“一管多”要因人而异,量力而为。对于一个基金经理而言,管理的基金数量并不是核心问题。对于经验丰富的明星级基金经理,同时管理投资标的类似的基金并非不可。
与国内普遍“一管多”不同的是,国外基金管理中“多管一”才是常态。在国外的基金公司中(以美国基金公司为代表),基金业内人士在管理基金方面存在争论的不是一位基金经理可以管理多少只基金,而是一只基金需要多少基金经理共同管理。虽然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一只基金可以在投资选仓中避免风格雷同,资产集中配置的风险,但每位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不尽相同,投资同样存在风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国外的基金管理方式显示出在人才储备方面的底蕴。同时在国外的共同基金管理过程中,白发苍苍的老者作为投研人员管理基金是很普遍的现象,而在国内,基金投研人员、基金经理的普遍“青年化”。
业内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基金行业是一个需要高端人才的行业,关键的不是人数而是核心人才。虽然基金公司在招聘过程中更注重有工作经验的人士,但这是各行各业的共性,只不过基金行业表现的更明显,对核心人才的需求也造成基金行业“一管多”的原因之一。
面对“一管多”的困境,基金公司以及监管部门都应该致力于从根源解决问题。着手于培养基金业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的培养更要提上日程。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基金行业人才的流动频繁,而人才流动也是人身自由基本的保障,市场经济带来的便是竞争。但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基金公司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于人才的培养,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监管部门同时也要给以培养人才的基金公司政策保护,促使基金公司积极主动地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