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十二省区遭干旱 玉米后市看天气和临储拍卖

2014年08月15日 08:46    来源: 证券日报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7月份以来,中国多地出现了中度到重度的气象干旱,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山西、新疆等12个省区受到干旱影响,河南中东部部分地区达到特旱,辽宁遭受60多年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部分农田面临绝收。气象部门预报辽宁省8月份中旬没有明显缓解旱情的降水,晴热天气还将持续。

  干旱天气助推了玉米期货价格。进入七八月份玉米生长关键期之后,1501玉米期货合约价格已经从7月15日的最低点2287元/吨,上涨至8月13日的最高点2414元/吨,涨幅5.55%,连创新高。截至8月14日,玉米主力C1501合约收盘价2400元/吨,上涨1元/吨,1409合约收盘价2540元/吨,较前日收盘价上涨21元/吨。

  玉米期货经历一番炒作后,后市走势一要看天气“脸色”,二要看临储拍卖情况。后市玉米期货或将维持强势。

  干旱助推期货价格

  近期,国内玉米期货价格不断攀升,1409和1501合约的上涨与本年度玉米生长重要时期出现的旱情有密切的关系。

  “中原地区出现的干旱导致部分地区玉米绝收,这对本年度玉米产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更为严重的则是东北产区出现的旱情”,银河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孙禹表示了对旱情的担忧。

  吉林省是玉米的重要产区,8月份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为9.5毫米,比常年同期少82%。“玉米目前正处于灌浆期,这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时期,而此时降水偏少、日照偏多,干旱对玉米灌浆较为不利,将影响籽粒形成,最终影响产量”,孙禹表示,后期旱情若进一步发展,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临储拍卖或引期价补涨

  2013年以来,临储拍卖作为购买玉米的主要渠道,其成交率和成交价格已成为衡量现货市场供需情况的风向标。

  受旱情影响,在8月13日进行的临储拍卖中,辽宁省2012年玉米拍卖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310元/吨;内蒙古2012年玉米拍卖成交率44.16%,成交均价2152元/吨,2013年玉米拍卖成交率88.11%,成交均价2432元/吨。本次临储拍卖的高成交率和价格,表现出了现货市场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紧缺。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临储价格的优势,农民及贸易商手中库存全部流入国家临储,基层粮源可能已被清扫一空。本次辽宁地区临储拍卖全部成交,显示现货已经吃紧,期货价格可能进一步补涨。

  全球玉米供需宽松

  2014/15年度全球玉米总产持续增加,而消费需求却不见起色,导致中国、美国乃至全球玉米期末结转库存均出现增加。8月份USDA报告显示,2014/2015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库存预估为1.8782亿吨,同比增加1673万吨,库存压力明显;美国2014/15年度期末库存预估量环比增加0.07亿蒲式耳,同比增加5.62亿蒲式耳,该库存量是美国2012/2013年度期末库存量的2.2倍。

  徽商期货分析师王树飞表示,全球玉米供给仍在增加,而需求增幅有限,导致玉米供需过剩量增加,期末结转库存增加,中国、美国的期末库存量陡增,单就中国而言1.15亿吨的期末库存量占全年总消费量的70%。

  在内陆及东北地区旱情犹存的情况下,预计短期炒作仍会继续,但上行高度有限,若全国大部分旱情缓解的话,价格或将震荡回落。”

  从盘后持仓来看,各合约总持仓量上,排名前二十的多头持仓合计为168202手,空头持仓合计193671手。对后期玉米期货价格走势看来,市场已现分歧,多空各持己见。

  孙禹则认为,“现阶段,在利好的共同作用下,玉米期货价格出现连续上涨,后期天气的影响及临储拍卖情况将直接决定价格走势,预计在此之前价格仍将维持强势。”


(责任编辑: 宋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美国大丰收 玉米价格将遭遇雪崩      2014年07月08日
  • · 高盛“马上失蹄” 错失玉米节节高      2014年04月02日
  • · 玉米现价回暖助力期价筑底      2014年03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