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4月和6月,央行先后两次实施了定向降准,鼓励金融机构提高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需要支持领域的贷款比例。但知情人士透露,部分小微企业制度松散,存在企业高管把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用于其他用途的现象,比如,拿到银行贷款后与房地产商协议借贷,小微企业将其转手贷给房地产开发商,获取高额利息。
不少网民指出,定向降准本为好意,但实践证明执行效果不彰,存跑偏风险。毕竟,资金本身是趋利的,哪里好赚钱就往哪里跑。欲严防“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拐弯转向”,须建立和完善信贷投放责任制和监管责任制,治本之策乃是利率市场化,打破银行垄断,让愿意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的民营资金入场竞争,以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之渴。
定向降准难定向
网民“莫开伟”说,从定向降准资金流向看,降准仅为政策“窗口”引导,缺乏行政强制措施;监管部门也没有监督资金流向,更缺乏相应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加上政府财税优惠政策措施不到位,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很难流向中央政府意图的产业领域。因为资金天然趋利避害,必然会促使释放的流动性流向高回报、高风险产业,比如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甚至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的产能过剩领域。
“七月存贷款双降,意味着定向降准的失败。对于现有金融体系中某些结构性的问题,应该通过发展各种补充金融形式来解决。宏观政策从微观入手,强迫金融机构做不想做、不该做的事情,是非常错误的。”网民“马里奥40”说。
应跟踪新增贷款去向
网民“王甬平”认为,定向降准是为了助力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扩大生产,但有些公司却从银行贷款后放高利贷。应严格贷前控制和贷后管理,严控贷款用途合规性,严厉制裁小微企业拿到贷款后与房地产商协议借贷,获取高额利息的违规行为。
网民“吕志强”说,严防“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拐弯转向”,重在建立和完善信贷投放责任制和监管责任制。降准银行的新增信贷规模必须按定向要求做到投向精准,不许打擦边球。这就必须建立定向资金运用责任制,确保这些资金从源头上流入“三农”和小微企业,并全程跟踪新增贷款的去向。同时加强自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和行长的责任。
利率市场化是正途
“定向降准好经被念歪:部分贷款被倒卖给房企。这是市场的力量,央行的难堪。”网民“中国金币投资”说。
网民“余丰慧”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出在结构性流向问题上,而不是流动性总量问题上。即市场流动性虽然充裕,而就是不往中小微企业里流。这不是金融机构的问题,正如一家分支行行长所言“明明中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的风险在上升,却让银行降低利率,这不现实。”在中小微企业不良资产上升,普遍经营不景气,甚至老板跑路情况下,却要硬性采取面对中小微企业定向降准调控措施,必将出现适得其反的效应。
网民“陶冬”说,定向降准的政策效果目前并不清晰。真正的政策创新,应该聚焦于改革。利率市场化,打破银行垄断,让愿意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的民营资金入场竞争。这是打通实体经济融资血脉,降低资金成本的正途。
网民“叶檀”说,央行要践行市场派的改革立场,不要让短期利益压倒长期市场考量。央行该取消定向降准,把资金配置权还给商业银行。 (记者 陈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