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四年“三战” 解读京东图书的崛起之路

2014年08月14日 15:2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8月1日,京东图书在贵阳市举办了图书供应商大会,出席参加的出版社多达数百家,佐证了其在图书电商市场的重要地位。2014年上半年,根据图书供应商的数据反馈,京东图书的行业地位跻身第二,从2010年上线图书业务开始,仅仅用了4年时间。

  资源战:创新路径选择“自营+开放平台”

  从京东图书的发展路径来看,它显然有战略上的考虑,实施了“自营为主 平台为辅”的战略布局。自营模式保障用户体验、平台黏性,开放平台则可以丰富品类,实现规模化增量。

  京东图书的开放平台经过一年的发展呈现高速增长的势态,目前业务占比为20%,商家达600家,其中出版社接近百家、新华书店系统20多家;图书开放平台为整站的中文图书新增品种30万种,原版图书新增品种200万种。这大大提升了用户的购书体验。

  京东开放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图书业务本身,通过完善自身的图书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同时,京东不断完善开放平台生态,吸引优质的商家资源,挖掘商家优势,引入差异化品类,如杂志订阅、原版图书等业务都得以在商家中开展。下半年,将有更多重量级线下实体店选择入驻京东图书开放平台。

  通过“自营+开放平台”的模式,一方面确保线上、线下实体店的双赢;另一方面,作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商品品类,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把“买图书 上京东”成功植入消费者心中;同时,在保有用户、增强用户黏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用户战: 自营C2B挖掘消费潜力“自出版+图书众筹”

  7月伊始,京东图书上线了众筹项目,成为互联网售书平台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通过图书众筹可以帮助优质作者直接通过粉丝的支持,实现作品的出版。“象扑君”的《咦,被发现了呢》获得了超过预期2000%的众筹款,筹款金额超过了22万元;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的新书《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在短短20天之内,筹款金额达92万元之多,众筹成果显著。

  与众筹项目同样引人瞩目的是京东图书的“自出版”业务。2014年初,依托于大数据分析销售数据与用户消费行为,京东图书与众多出版社携手合作,改变传统出版领域的选题流程,真正从读者角度出发、从市场出发,上线自出版业务。这是针对消费群体的定制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图书生产模式,开启了未来图书出版市场上一个全新的方向。目前,已推出包括《大卫.贝克汉姆》、《瓜迪奥拉:胜利的另一种道路》、《不赦》、《阿基里斯之歌》、《麦迪在路上》等20多部畅销作品。 下半年,京东还将与出版社合作推出几十本经典好书,如:《弗格森自传》、《天使岩》、《我有一个岛》等超级作品。

  自出版、众筹项目的成功,凸显了京东图书的创新。这是京东在变革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让单纯的图书消费者,升级为“生产内容者”,消费者不再单纯消费,更可以参与到内容生产的全过程中,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同时,京东图书依托C2B带来的灵活性为出版行业提供了不同方式的出版空间,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出版社甄别书种和作者的市场潜力,从而更有效配置制作资源。

  营销战:卡位移动端 赢在前景

  移动端代表电商发展的未来,对于京东来说,亦不例外。

  随着京东手机QQ购物一级入口的开通,可以让更多用户通过手机QQ享受到京东“多快好省”的购物体验,同时由于手机QQ覆盖了1-6线城市多达4.9亿(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的广泛用户群体,此布局有望为京东带来大量新用户。京东也由此形成了包括手机客户端、微信购物、手机QQ购物在内的组合式移动端布局,全面发力移动电商。

  京东移动端的卡位成功,让京东图书受益匪浅。可以说,移动端的战略布局,为京东图书的销售增加了重要筹码。一方面,在营销创新层面可以有更多有益的尝试;另一方面,可以挖掘更多消费潜能。目前,京东图书移动端销售增幅已超过PC端。

  从2010年起步的微不足道,到2014年行业第二的强势崛起,京东图书只用了4年时间。蜕变,并不是偶然,在这四年的发展过程中,京东图书始终坚持创新,坚持以用户体验为根本,夯实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培育了大量忠实用户,而在未来,京东图书会把更优秀的作品、更丰富的品类、更优质的服务呈现给消费者。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