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恒银视角:地产私募基金业务多元化考量正当时

2014年08月07日 17:11    来源: 中金在线    

  地产私募基金业务多元化考量正当时

  近几年地产私募基金行业跟随地产市场的高景气获得了可喜的发展,但在目前中国地产市场开始逐渐趋冷的背景下,地产私募基金的业务方向也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加稳健的前行。恒银基金认为以下几点应该是目前地产私募基金行业开展业务过程中需要考量的方向。

  1、 国内地产投资项目应注重躲避库存过大的区域,加大政府回购型保障房项目的投资。地产基金投资尝试向旅游文化地产、养老地产投资倾斜。养老产业未来将会获得大发展,目前国内的地产企业,保险公司已经在探索养老地产的发展模式,但尚未形成趋势,后续可进行现运营养老地产项目的考察。

  2、 着手准备房地产并购基金,随着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未来几年将会有大量的低价优质的物业项目出现,不失为地产基金的投资机遇。

  3、 目前可大力关注海外地产的投资机遇,尤其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机遇可关注。随着美元开启升值通道,全球资本向美国回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元投资基金热已经在国内兴起。

  4、 寻求发展国内产业基金,重点关注大消费以及高端科技方面的产业投资机遇。

  5、 阳光私募以及公募基金的股权市场投资业务也可着手准备,中国A股已经经历6年的熊市,蓝筹股的估值已在低位。随着改革的推进,国家开始重点发展股权市场,重拾资本市场的发展信心。中国A股市场将会跟随中国深化改革的步伐,待市场逐渐出清而开启新一轮牛市。

  经济在风雨飘摇中探寻出路

  2014 年上半年,可谓是针对中国经济崩溃论最盛行的时期,无论是国际的大型投资与研究机构,还是国内的投资与研究机构,看空中国经济的氛围浓厚。尤其是2014 年1-5 月房地产数据的快速走弱,国际与国内唱空中国经济的言论更是甚嚣尘上。

  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地产的快速下行,局部的债务危机风险不断暴露,中央政府首先在控风险方面不断出台政策,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隔断危机在金融系统内部的传染。在控风险的同时,中央政府为了对冲地产投资快速下滑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也加大了稳增长的力度。

  投资端, 铁路投资从初始的6000 亿投资规划上调至8000 亿,并且成立国开行金融事业部,支持棚户区改造,并批复了一批水电投资、特高压等重大的项目工程。

  货币端,定向降准从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扩展至包括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在内的大型股份制银行,并且央行在二季度开设了新的货币调节工具PSL,向国家开发银行发放了第一笔PSL——1 万亿的补充抵押贷款。

  定向稳增长的效应开始显现,2014 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达到了7.4%,二季度经济增速相比一季度环比增加0.1 个百分点。同时7 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大幅上升至52,创18 个月以来新高。稳增长的效应正在显现。

  但我们也观察到市场的一些负面因素,金融市场的违约风险正在上升。12 金泰债违约, 华通路桥债的违约风波刚过,联合资信将天威集团主体信用评级由AA 降为A,评级展望为负面,将“11 天威MTN1”、“11 天威MTN2”两期债券信用等级由AA 调降至A。债市进入风险爆发期。与此同时,中诚信托诚至金开2 号确认延期,集合信托刚兑神话因此被打破。

  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也在骤升,浙江、山东已经成为不良贷款的集中爆发区域。山东省银监局披露,截至2014 年6 月末,山东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815.37 亿元,比年初增加167.31 亿元;不良贷款率1.57%,比年初大幅上升0.22 个百分点。

  就金融市场的现状而言,一方面市场利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局部区域的金融风险正在释放。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冷却,会形成一些局部区域的金融风险源,再根据金融链条的风险传导机制向其他领域蔓延,金融风险的释放波正在扩大是不争的事实。

  展望下半年,金融风险由局部向其他领域蔓延的趋势仍存在,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下半年是集合信托集中偿付的高峰期。中信证券估计,2014 年将有7966 只集合信托产品到期,集合信托本金兑付规模将达1 万亿元。

  可以确定的是下半年金融风险仍将上升,重要的是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形成局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但控金融风险,必然需要实体经济的稳住甚至通过一定幅度的增长,防控住金融风险链的传染。

  这就给中央政府提出了难题,是通过一定的风险释放来去杠杆,减轻负债端的压力,还是继续强化政策刺激来止住金融风险的传染。按照目前的政策信息,继续强化刺激的概率在上升。可以预见的是,下半年政府仍会强化稳增长政策,防止风险链条的进一步扩大。包括地产政策的放松,强力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货币基调向宽松转向,包括PSL 工具的继续运用、以及定向降息等货币手段。但由于时机不同于以往,此轮更强力度的刺激的效应可能要打折扣,而且在经济深化改革无实质进行的背景下,强刺激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