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对稳增长作用有多大?
来自吉林省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给该省带来的就业人数高达39.7万人,而在厦门,短短几个月来也有13.8万人实现了就业。
经济形势在下滑,为什么就业压力不是太大?7月30日,吉林省工商局局长臧忠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主要是因为工商改革释放了红利,个体工商主体带动的就业人数比较多,这在就业岗位上表现突出。
制度改革带动就业
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已有5个月的时间,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全国各省份在这段时间内,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明显上涨,明显带动了就业人数的增加。
今年1月1日起,厦门市领先全国两个月时间,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厦门市推行改革的半年时间内,至少带动了就业人数增加13.8万人。期间,厦门市工商登记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登记和备案申请材料分别由原来的14项和6项大幅精简为5项和3项。
截至6月6日,厦门市工商局新登记各类商事主体29904户,其中企业14854户(内资14622户,外资232户),个体工商户15050户。与2013年同期相比,商事主题新设量同比增长81.48%。
厦门市工商局总会计师吴惠芬在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当前的数据来分析,第三产业成为投资的首选,占比高达81.92%,其中批发零售比较受欢迎,“整体来看,我们受益最大的就是服务业,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角度讲,商事改革作用明显。”
不止在厦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在吉林实地调查发现,吉林省通过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人数增加。
根据吉林省工商局提供的数据,今年3月至6月,吉林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0.6万户,新增注册资本(金)91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3%和74.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增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2.8%,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个百分点。
当地官方表示,改革推行以来,至少带动该省就业人数增加39.7万人,是去年全年新增就业的69.6%。全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438户,带动10.1万农民增收致富。
改革后监管是重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3至6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内资企业125.74万户,同比增长67.77%。随着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额的取消,民间资本的活力得到极大的增强,更多民众投资实业,创办了更多的公司企业。
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陈敦认为,“大量企业的出现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我国城镇化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同时,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额的取消还会促进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新型服务业,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满足因城镇化而增加的对服务行业的需求。服务行业的大量增加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向经济持续发展的红利转变。”
重庆和厦门两个城市分别于去年6月份和今年1月份开始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的试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这两座城市享受着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不过也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在厦门,各部门商事主体信息没有完全实现共享,工商部门监管力量捉襟见肘,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够通畅等问题开始显现。
而在重庆,改革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果按照原来“先证后照”的模式,有些运输企业首先要办理许可证,之后才能拿到营业执照,之前的规定是交通运输至少需要3辆车,现在改为“先照后证”后,有些企业连1辆车都没有,根本不符合办理条件也拿到了执照。
当地工商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有些行业,尤其是与百姓吃住相关的餐饮等行业,应该谨慎执行此项改革,有些餐馆拿到营业执照后就不愿意办理卫生许可等。”
实际上,上述问题集中在改革过程中的监管不力。为应对这一问题,重庆工商部门建立了 “黑名单库”、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失信主体在经营、投融资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止。同时,在全国工商系统率先成立了情报处,负责全系统情报信息的管理、指导、协调、督办,利用信息化平台让“宽进”和“严管”同步推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吉林省工商局将有计划地对1元公司、3万元以下公司和高于亿元的公司进行跟踪回访,随时了解公司进展情况,并适时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在确保监管的同时,又为深入推进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提供有价值的样本和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