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的消息传出,业界欢呼之余,也有几分忧虑。5家试点只批了3家,呼声最高的阿里巴巴被暂且排除在外。笔者以为,这说明监管层对新银行开放仍有不少顾虑,当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进行谨慎和有序的开放。
顾虑之一,民营银行开放多少家是合适的?虽然当前只有5家试点,但其中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不可小觑,由于网络特性,它们早已打破地域限制,成为全国甚至全球性。比如腾讯市值,已经超过中国银行,影响力不亚于一家“四大行”。一旦开闸,等于放虎出笼,掀起的波澜一定不小。
顾虑之二,监管层还缺乏配套机制。引入民营银行的好处是竞争白热化,短期内提升服务,众多边际客户或小客户也能借到贷款。坏处就是新银行为了抢客户,必然会拉高风险,增加市场波动。而存款保险制度、信用保证机制等保障制度尚且缺位,短期内扩大到十家二十家可能性很小。
顾虑之三,技术的不可控。互联网来势汹汹,第三方支付日趋成为主流,通过网络无店员无网点提供金融服务将是趋势,腾讯阿里巴巴加入后并不会做实体网店,而是去做网络银行和电子银行,这种差异化竞争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技术越先进,对风险管控的要求就越高,目前来看,这种风险不可控的忧虑并未消除。
腾讯阿里巴巴等新银行进入后的冲击其实也被过分夸大了。从资本金规模看,目前腾讯主导的民营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按商业银行杠杆率4%,也就几百亿元贷款规模,相比全国60万亿元贷款规模,还是微小得很。而腾讯等网络银行的冲击有多大,具体还要看用户消费习惯,实体网点仍具有网络渠道无法做到的优势。
当前,民营银行开放实际上很难,跟四大行没法比,面临资产小、客户基础不深等先天劣势,为了求生存,未来只能瞄准大银行不做的市场缝隙,比如中间业务尤其是各种手续费收入。
总体上,这种竞争是有限的,只有自上而下地调整,各种金融管制政策逐渐开放,实现利率市场化,我国金融服务业才真正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