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才是正道

2014年07月24日 15:03    来源: 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社评

  最新出炉的2014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令市场感到兴奋。

  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4146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74万亿元,同比多增6590亿元。更重要的是,上半年M2同比增速为14.7%,较去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根据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的解读,靓丽的数据反映了市场流动性比较充沛,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对稳增长、调结构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然而,除了那些大型企业,实体经济层面的感受可能同数据的表现有些相悖。大部分中小企业主们在流动性渐显宽裕的当下,依旧无法感觉融资成本和融资可获得性的变化。

  感受扭曲的背后是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有经济、金融传导效应的时间差问题,有实体经济中各行业本身所显露的诸如主营业务难以盈利等问题。但不可否认,当前金融体系改革不到位所导致的制度缺陷,是造成这种扭曲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金融监管当局已经从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定向降准、压降表外及同业融资、清理银行收费、规范民间融资等多个方面出台政策,弥补制度层面的短期缺陷,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困局。

  从最新的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到,这些措施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由于当前所修补的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金融压抑、利率管制等制度缺陷的产物,因此,金融体系一直处于出台管制和应对管制的内耗式畸形循环之中,所产生的成本最终转嫁到了实体经济之上。

  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如何选择货币、财政政策,成为了业界最为关心的话题。其中,依旧有不少观点将经济复苏寄希望于降息、降准等强烈的刺激政策上。

  我们认为,如果金融体系制度层面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再多的刺激计划也只是将危机隐藏到了未来,再频繁的政策补救也只能维持短期的效果。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

  只有通过改革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完善金融配套措施,才能激活市场配置资源的能量,将金融之力同实体之需有效对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在这过程中,政府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营造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开不必要的金融管制,将市场能办好的事交给市场。虽然这个过程必定伴有阵痛,甚至短期带来更多的困难,但唯有此,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才能真正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良性运营。

  当前的迷茫和困境是对改革最有效的倒逼。微刺激政策的效应已经给市场营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这无疑正是建立长效机制,加速深推改革最佳的时间窗口。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