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僵尸公司”增多 A股壳资源进入贬值通道

2014年07月24日 07:58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陆 敏

  经济日报北京7月23日讯(记者 陆敏) 日前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他在调研过程当中发现很多企业处于“僵尸”状态,这些公司占据了大量的信贷资源,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在A股市场中,也存在这样一些公司,经营业绩多年不见增长,靠吃财政补贴或者“拆东墙补西墙”过活;有些长期处于微利状态,从不分红;有些频繁变更大股东,重组传闻不断,但一直未有实质性动作……这类公司被戏称为A股市场的“僵尸公司”。

  “‘僵尸公司’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股市低迷,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也是重要原因。”海通证券资深投资分析师夏立军说。

  “僵尸公司”增多

  眼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大量重化工和技术落后的加工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危机。稍加分类可以发现,新加入“僵尸公司”队列的企业中,传统的重化工企业占据很大比例。

  同花顺数据显示,股价与每股净资产倒挂的公司目前有约150家,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也有所增加。“净资产收益率也必须要纳入‘僵尸公司’的考量。举例来说,一家公司资金很充裕,但是无法有效地将资金变为收益,就可以被认为是‘僵尸公司’的一个特征。”夏立军说。

  从总量上来说,“僵尸公司”群体有不断扩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A股市场中类似的“僵尸公司”目前已近200家。

  壳资源贬值

  这些“僵尸公司”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于资本市场而不被淘汰,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僵尸公司”拥有的壳资源。

  在A股市场,借壳上市并不鲜见。曾有市场人士将市场中“僵尸公司”的“壳”划分为四类:一类是一直在“戴帽”和“脱帽”间轮换的“换帽僵尸壳”;二类是不融资不分红的“僵尸壳”;三类是只融资不分红的“吞吃僵尸壳”;四是频繁重组的“重组专业壳”。

  一直以来,由于IPO停停走走,A股市场中的壳资源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也是不少“僵尸公司”不愿主动退市的原因。资产重组、资产出售、债务豁免、政府补贴是“僵尸公司”保壳的四个主要手段。其中,财政补贴已成为一批公司“保壳”的关键法宝。以ST公司为例,同花顺数据显示,2013年年报中有近20家获得政府财政补贴支持,扭亏为盈,从而成功“保壳”。

  然而,7月11日,中国证监会已就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借壳上市执行与IPO审核等同的要求,以遏制规避IPO规定的“绕道上市”,并规定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允许借壳上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认为,新规对于壳资源的管理和限制,避免了空壳公司的泛滥以及资不抵债的公司通过借壳“重生”等情况的出现,壳资源将进入贬值通道。

  投资机构新标的

  今年以来,A股市场掀起多轮举牌潮,在一些投资机构的新标的中也出现了一些“僵尸公司”的身影。

  所谓“举牌”,是指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时,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相关机构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并且履行有关法律规定的义务。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投资机构之所以将目光转向“僵尸公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风险投资机构自己投资的一批企业,由于此前IPO堰塞湖难以上市,转而寻找新的标的;二是“僵尸公司”僵而不退,最后真正退市的上市公司少之又少;三是目前并购市场蓬勃发展,对市场中的壳资源需求大大增加,导致供需不平衡。

  “大多数‘僵尸公司’的主业已近乎停摆,一般也都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很多投资机构在投资之前有不少疑虑,最后谈不拢的情况也很常见。”一位投行的市场人士对记者如是说,“仅靠投资机构去拯救‘僵尸公司’是不现实的,还需要从完善市场整体的机制入手,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然而,随着注册制的推行,投资机构会有更多标的,市场中资源错配的现象会被纠正,‘僵尸公司’得到资源最终会越来越少。”李大霄说。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