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张茉楠: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货币盟友

2014年07月22日 07:40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近期,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这是拓展人民币货币互换网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又一重要举措。

  近年来,全球掀起货币互换热潮,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各国央行之间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更加频繁,这种以货币互换网络为基础的金融结构正成为一种新趋势。

  货币互换网络到底会对全球货币体系有何影响?次贷危机以来,西方各国陷入流动性短缺之中,许多国家对美元的流动性需求逐步加大,因此加大了双边货币互换的力度,以相互提供流动性支援渡过危机。

  2011年11月30日,美联储曾与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搭建 “临时美元流动互换机制”,以此来为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维护了美元资产的信心。而2013年10月31日,上述六家央行再次启动美元互换机制,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全球六家主要央行把现有的临时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转换成长期货币互换协议。长期协议将充当稳定流动性的角色。

  根据该协议,美联储在事实上成为欧、日、英、加、瑞央行的最后贷款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正是美联储通过临时货币互换机制,为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提供了接近6000亿美元的国际流动性,才避免了美元短缺所加剧的全球危机。随着美联储在未来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正面临新一轮美元回流,2013年印度、印尼等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已经凸显了美元国际流动性的稀缺。而美联储等6家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构建美元最后贷款人的垄断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机制长期化,很可能意味着,美国正在重新构建一个应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崛起的新货币联盟。

  一个以美联储为中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参与的排他性超级国际储备货币供求网络已经形成。这个网络事实上已将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给机制内在地连为一体。货币互换不仅涉及互换国之间的货币流动,而且涉及彼此间货币的汇率安排,进一步则涉及互换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度协调。

  一直以来,在全球货币体系之下资金循环依赖于两个途径:一是贸易赤字国向贸易盈余国进行贸易货款的支付,带来经常账户的资金流动;二是贸易盈余国将积累的外汇资产重新投资于贸易赤字国的金融资产上,带来金融账户的资本流动,两者形成一个完整的货币经济循环,这意味着全球贸易失衡越严重,衍生出的流动性就越多。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这一大循环开始逆转,发达经济体紧缩消费,增加投资,新兴经济体贸易盈余下降,全球经济不平衡现象较2008年金融危机前整体有所改善,全球贸易不平衡产生的流动性明显降低。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已经出现实质性调整,未来还将启动加息进程。

  鉴于美元在决定全球流动性方面的核心作用,一旦掌握全球货币“总阀门”的美联储开始逐渐减少每月的证券购买计划,全球货币基数将由停滞转为下降,这是导致国际资本回流的重要推动力,势必导致中国“资金池”水位下降。

  由此看来,全球货币新周期以及美元货币互换网络可能对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给中国经济金融安全带来挑战,因此需要积极主动应对。首先,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双边互换网络”。尽管中国拥有高达3.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正如在2008年就拥有高达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日本还和美联储提出货币互换一样,中国央行应主动提出和美联储的货币互换。当中国真正出现资本外流,央行需要外汇储备来应付时,拥有与美联储的货币互换,中国央行将拥有更灵活的美元头寸。

  其次,加快推进“清迈协议多边化机制”,扩大亚洲双边互换范围,将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提升为较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使东亚,特别是亚洲区域财金合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增强了本区域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最后,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角度,应该积极构建人民币互换基金池,这样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在人民币“一对多”的互换、清算系统中,筹建互换资金池,可以极大地扩大这个系统,从而推进清算功能的发展。具体而言,可以按照年度实行双边差额互换以及余额结算,既包括一个经常账目系统,也包括逐步建立一个资本账目系统,在直接的双边结算融资中,鼓励围绕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实行间接的双边互换,摆脱“美元陷阱”。(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万家货币A业绩稳定居前      2014年07月15日
  • · 适时全面降准 合理扩张货币      2014年06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