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以来,受5月下旬贷款增长较快和银监会表态等消息影响,市场上出现了对“宽信贷、紧货币”挤压债券投资的担忧,即便有定向降准的刺激,收益率也没有太大的反应。我们认为,无论是“宽信贷”还是“紧货币”,短期内出现的概率都不大,对债券市场也不会有明显的冲击。随着6、7月份稳增长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收益率仍然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
首先,非标资产作为类信贷资产,127号文对买入返售资产和同业资金规模总量规模都做出了限定,标志着非标大跃进的拐点的确认,部分去年做非标较为激进的股份制和城商行有一定的调整必要。
其次,非标资金短期内转向贷款的可能性也不大。当前贷款比和准备金率都没有对信贷规模形成太多的制约:银行总体存贷比65%,较75%的法定比例还有空间,而准备金率比存贷比的限制还宽松。真正制约信贷规模增长的核心因素是央行的信贷额度控制。目前来看,大幅放开信贷额度的意愿还不强。银监会副主席日前强调的是在总量稳定基础上的结构调整,将过剩产能的沉淀资金回收运用到薄弱环节和重点支持的领域,从而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大幅增加信贷规模的意愿不强。目前各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主要还是个人房贷和小微、三农等,基本上都在央行和银监会的信贷结构调整框架内,没有出现额度松动的迹象。
另外,由于经济下行,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担忧也在上升,贷款审查更为严格,信贷投放也趋于谨慎。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银行风险偏好出现下降是正常的现象,风险偏好的回升也需要一定时间。
第三,出现“紧货币”的可能性也很小。2013年之所以出现了紧货币,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2013年稳增长压力不算大,上半年的社融高增长奠定了下半年经济反弹的基础;二是非标资产属于管理层加强监管的领域。今年的情况则是:稳增长压力大,国务院高度关注;非标监管已经加强。因此从宏观背景和政策意图来判断,今年出现“紧货币”局面的概率不大。
最后,从偏中期的角度来看,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风险权重为0的资产,可能会在银行资产配置中更受欢迎。未来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将围绕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展开,目前已有银行通过资本充足率确定风险资产,进而分配各业务规模,预计这将会发展成为银行自我管理的主要模式。非标、贷款等资产的风险权重都是100%,但由于有中间收入,所以还会是银行的首选,有限的资本金会尽量满足贷款类资产的需求。但是,随着银行盈利能力下滑和坏账率上升,资本充足率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风险权重为0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资产将会更多得到银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