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进行会谈后共同签署发表中阿联合声明。声明中提出,中阿双方签署了“关于合作在阿根廷建设重水堆核电站的协议”。这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最新“落子”。现在中国核电的海外“落子”已初具格局,抢占了几个“点”位。但中国要想在核电走出去取得更多“点”位,则需要做好技术提升和国内推广应用这个“面”。“点、面”结合之后才能起到促进中国核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作用。
随着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领导人在外交中更加注重对国内核电的营销。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高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核电“走出去”也是落子频频。中阿签署的此项协议即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最新进展。
自去年底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在与外国领导人的会晤中力推中国核电,促成中国核电企业相继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获得了项目机会。现在,中国核电“走出去”抢“点”布局已成,后续就是要做好技术提升和国内推广的示范作用,才能在海外扩充空间。
国内核电建设提速已有征兆。6月1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习近平要求,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业界专家称,相对于煤炭发电,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目前核电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4%,中国只有2%,表明核电发展空间很大。下一步要大规模发展核电,这是优化中国能源结构,保持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我国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机组达到17台,总装机容量约1500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31台,装机容量近350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规模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在建规模约45%,是世界上核电发展最快的国家。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今年核电新增装机量将达864万千瓦,相当于2013年实际装机容量的4倍。
核电标准正在加速确立。国家能源局6月末发布今年第4号公告,批准了《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材料理化检验方法》等164项行业标准,其中核电标准最多,达81项,包括主泵电机,仪表控制设备、模块设计、工程、堆芯冷却、压水堆反应堆、常规岛等。随着这些核电标准的确立,后期项目推广复制进度将加快。
业界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运行的核电机组将接近60台。核电设备投资的高峰期正在到来。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台至7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开工建设。美、俄、法、日、韩等核电大国纷纷瞄准国际市场,把核电出口作为国家战略,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国也注意到了这一历史机遇,“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首次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业界人士认为,当前中国核电装备正处于“爬坡上台阶”和“走出去”能力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失去了核电建设与发展的连续性和持续的依托工程,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与人才队伍的培育和稳定方面将面临衰退,刚刚形成的国产化进程将会停滞。
因此,做好国内核电建设这个“面”将有益于核电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而国内的良好示范作用对于核电“走出去”抢“点”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国际竞争的加剧又将逼迫国内核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如是,“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就将成为中国核电产业大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此期间,核电概念股也将在A股市场上翻云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