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货币政策无需转向宽松

2014年07月18日 07:09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GDP增长7.4%,显示今年经济呈现匀速增长,重要宏观指标呈现小幅涨跌不一的变化。一些观点将数据的小幅改变归于“微刺激”政策力度不够,这样的解读加上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审慎”的判断,特别是预计四季度可能恢复“放缓”的观点,将进一步推动“微刺激”政策,特别是定向降准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

  7月份发布的数据与2012年增速放缓以来呈现的经济平稳性有明显一致性。GDP增长季度数据2012年以来一直在7.4%-7.7%之间,CPI的月度数据一直在3%以下,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数据一直在9.5%-9.7%之间。7月初发布的PMI数据也印证了企业层面对未来经济走势“平稳”的预期。

  下半年经济增长仍然会保持新常态下的内生稳定性规律,第三季度经济将呈现相对活跃的态势,第四季度将呈现平稳态势。季度之间的变化可能与季节性因素有关,自然灾害对农产品生产,比如猪耳病禽流感之类的偶发事件引起小幅波动,是正常的规律性变化,不应该过度放大。这种将经济正常波动态势,调控成直线态势是非常不正常的干预行为。

  关于货币政策,数据显示6月末货币供应量14.7%,高于名义GDP增长超过4个百分点,超过13%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属于宽松货币政策的状态。不过现在认为货币政策已经转向还为时过早,年度最终增长水平才是判断指标。笔者认为,下半年的货币投放应该回归稳健。

  上半年采取定向降准的方式投放货币,可能是因为近期“热钱”流入减少,被动基础货币投放减少,中央银行通过定向降准,在不释放货币政策转向信号的情况下,主动投放基础货币,以保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需求。而将央行每周调整流动性的常态公开市场操作行为,解读为货币政策转向是常识性错误。

  对于定向降准的作用也不要似是而非地评价,定向降准不等于定向信贷。没有数据显示近万亿货币供应量增长,是定向降准通过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后在银行间周转创造的,或是定准资金进入同业业务市场周转“钱生出的钱”。至少较第一季度减少0.3%的投资增长数据,则可以直接说明定向降准和定向信贷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根据“宏观政策要稳”的基本调控原则,在通胀上限和就业下线未突破的情况下,宏观政策没有向“不稳”改变的必要性,换句话说,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宽松没有任何依据和必要性。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笔者认为,盲目出台刺激政策是最大的风险,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累积更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至于第二大风险,则应该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没有按照既定方针执行到位,进而错失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在下半年乃至未来几年内,当前这种不出台短期强刺激政策,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组合应该是基本的经济政策。相关数据也已经显示了这种政策组合的效果,第三产业的增长已经多次超过第二产业。最近国务院决定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将对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电价体制改革使太阳能和风能电价得到一定幅度的调整,国企体制的改革和电价的提高,使得光伏和风能上网成为可能,为清洁能源市场开启了大门。这些行业都是新产业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如果继续良性发展将直接释放巨大的可持续增长动力。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新产业结构的形成,乃至经济转型,绝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可以解决的。笔者认为,要实现平稳转型,必须是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形成合理新产业结构同步进行,如果过激地调整不合理产业,新型产业没有同步跟进,投资大幅减少,失业率快速上升,可能打破经济内生的增长平稳性,导致经济不正常波动和社会不稳定。不合理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应该与新产业的形成节奏保持一致,不能不变也切忌“休克式”突变,要在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有步骤地完成产业结构和经济的渐进转变,其中正确政策的引导至关重要。

  另外,新的生产力改革必须尊重市场和经济规律。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是最可寄望的经济增长新动力 ,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应该打破垄断,各种所有制经济体的公平参与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不是一个混合股权的概念。否则,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增长动力释放。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平稳运行期间内,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是经济持续平稳运行的最大保证。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