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迎接产品化时代 期货研究所正悄然谋变

2014年07月15日 09:08    来源: 期货日报    

  迎接产品化时代

  最近,中国国际期货在郑州组建了一个数据研究中心,主要做基差分析、建立策略模型。“这是公司研究团队的一次转型。”中国国际期货董事总经理王红英说,“我们就是想沉下心来,让研发更加务实”。

  据了解,该数据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当前市场的变化,对出现错误或偏离的商品价格进行数据研究和分析,并以此研发出具有投资价值的产品。据市场人士反映,近些年来,随着投资者类型、交易模式的不断丰富,期货市场行情结构不断演变,大数据分析已经成为期货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给期货公司研发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际上,作为幕后支持力量,期货公司研发团队近年来已有被边缘化的迹象,有的期货公司甚至已把研发人员推上营销道路。不过,有期货公司高管表示,更具实力的研发团队都在摸市场脉络,希望能开辟一条“新型研究”道路,即让研发成果直接转为生产力。

  传统研究跟不上市场脚步

  其实,早些年期货行业就曾提出过“让研发更具实用性”的概念,一些期货公司为此也花了大力气,但大多都是对传统研究的再深入研究。所谓传统研究,即过去围绕期货品种现货供需面、宏观经济两大块进行的研究。在公司支持下,有些研究人员长期驻扎产地,以便拿到更具价值的信息。

  这样的研究方式,确实能加深研究人员对某一品种产业链的了解,促使其成为产业或行业专家,但他们深入调研、伏案撰写出的研究报告更适用于长期趋势投资,若考虑突发事件等局外因素,效果会打折扣。而对于一些做短线的投资者,这样的研究报告参考价值就更低。

  诚然,供需面、宏观经济是大宗商品研究领域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面对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这样的传统研究显然远远不够。“贵金属、有色金属等本身金融属性就较强,除一些意外事件外,现在更多地表现出其金融属性的一面。”宝城期货研究所投资咨询部负责人陈里对期货日报记者说,“这时我们再用过去的思路去研究分析,恐怕结果会有失偏颇”。

  相对来说,农产品和化工品的金融属性弱一些,但随着不同类型的产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纷纷进入期货市场,他们的需求多种多样,更加个性化。“以前我们也是致力于产业客户开发,做各种各样的报告和方案。”王红英说,现在券商、基金及私募等机构进来后,他们的需求已不止于此,“再走传统研究的老路已跟不上市场脚步”。

  国海良时期货研究所所长周世成还提到一点,过去不少期货公司普遍不重视研究,很多对品种研究感兴趣的人,大都是自己去调研,以求能够把握大趋势,这也成为期货公司研究所成立之初的主要方向。“实际上,不管是金融期货还是商品期货,都不完全受制于供求基本面,现在许多商品期货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愈加明显,传统研究的效果有时候就会不理想。”周世成说。

  除此之外,程序化、高频交易的兴起,以及套利交易的大量运用,也对期货品种行情造成了一定影响,呈现出新的特点,而部分品种夜盘交易的开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之前行情的固有形态。“现在一些品种开盘跳空或者直线拉升的机会少了很多,我们以前的模式很多都不奏效了。”一位期货职业操盘手如是说。

  由此来看,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仅专注于供需面、宏观经济研究,已跟不上市场的脚步,也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于是,不少期货公司的研究团队,开始拓展思维走上谋变道路。

  新型研究更加务实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中,中期研究院除新成立的数据研究中心外,还在深圳组建了一个新的团队,主要依托深圳靠近香港的地理位置,引进境外的先进研究理念和技术。

  与此同时,中信期货研究所也在谋求转型,他们的理念是朝着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迈进。“今年可以说是我们研究所的转型年。”中信期货研究所副总经理刘宾告诉记者,研究所定位还在规划中,但可以透露的是,研究所的研究范围将扩大,将根据市场需求细化研究人员分工,“不管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也不管是基本面还是量化对冲,我们的研究都会齐头并进”。

  许多期货公司研究所的负责人认为,期货行业的产品化时代已经来临,期货公司仅靠传统经纪业务很难有立足之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期货研究所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研究层次,在做好传统研究的同时,积极发力新型研究。

  那么,期货研究所如何转型并做到有的放矢呢?

  在周世成看来,应注重打造多元化、多角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研发出能满足产业企业套保需求,券商、基金等机构投资及风险管理需求,以及专业投资者套利需求等多类型的产品。

  目前来看,期货研究所最应该发力之处是财富管理产品。现在行业内已有34家期货公司拿到资管牌照,其中许多公司的研究所都研发出了“一对一”的资管产品。“我们主要针对的是期货交易的高净值客户,由于目标客户不同,我们并不担心其他财富管理机构的竞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期货研究所所长表示。

  实际上,投资咨询业务是期货研究所最好的发力地,之所以被业内奉为“鸡肋”,与期货研究所的多数研究成果无法产品化有关。虽然去年陈里所带的团队成功帮助一家煤企做了策略模型,但陈里认为,包括投资咨询、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在内,还需要研究人员做进一步探索,“就我个人而言,更看好资管业务,这也是我们研究所的重点方向”。

  据了解,目前针对偏交易型的机构投资者,许多期货公司研究所也在辅助做交易策略。“做这些分工研究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必须打破固有的研究模式,更加注重怎样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周世成说。

  人才需求随之生变

  4年前,林海峰(化名)到一家大型期货公司任职,之所以能被公司看中,主要是因为他有7年的海外留学背景。不过,他所学的专业是金融学,却被分到农产品研究小组,一年四季到处调研,撰写研究报告,令他十分苦闷。所幸的是,去年他已顺利被公司抽调到研究所的资管小组,成为数据分析方面的骨干。

  对此,广发期货副总经理邹功达表示,以前有些公司可能是基于发展的需要,引进了不少金融方面的人,但由于固有研究模式的限制,许多研究人员并没有发挥自身的优势,而现在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期货公司对人才的安排作了调整。

  记者还了解到,近几年随着大量新品种的上市,不少期货研究所都在尝试人才整合,让一个研究员去负责某类品种及大产业链,使更多研究人员从传统研究中解放出来。比如广发期货研究院的量化投资团队组建之时,并没有到处去挖人,而是从研究所内部整合。“过去,我们研究所招聘了一些复合型人才,有的对数学、计算机很精通,现在我们就要人尽其用。” 邹功达说。

  研究所在转型的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改变。许多期货研究所负责人都提到,近年来各自研究所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期货市场属于金融范畴,过去是商品为王,随着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的上市,以及更多金融衍生品和期权工具的推出,期货行业正在朝着金融期货为王的时代转变,随之对金融方面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加大。”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表示。

  不仅人才需求在变,期货研究所的研发依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完成。周世成做了一个比喻:“过去的研究都是一个个‘零部件’在运作,现在市场要求我们必须拿出一个‘机器’来运行。”也就是说,现在的期货研究,需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研究人员分工合作来完成。


(责任编辑: 宋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