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财富增长,我国正迎来“大资管时代”。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余额宝等新型理财产品的出现,小额投资让“资产管理”这个以前被认为是有钱人的专属领域开始大众化、平民化,老百姓的散钱、小钱也可通过资产管理实现财富化。
在资产管理变为公众话题的当下,如何既防范风险又创新模式满足公众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是这一新兴领域面临的新课题。
资产管理迎来“黄金时代”
在杭州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资产管理大会上,证券期货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透露:“从今年开始,中国的私募基金不用再审批,中国证监会刚刚公布,私募基金改为登记备案制,这将是资管领域的一个重大利好。”
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此前披露一组数据显示,私募基金要登记备案的4503家,其中办结登记的3491家,管理的基金产品5220只,管理的资产规模达1.96万亿元人民币。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受托管理资产规模一直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整体规模增速有所放缓外,其余时期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基本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1年、2012年的业务规模增速均达到40%以上。
有专家认为,这种高速发展除了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财富的有效积累,还跟外部通胀环境所带来的资产管理需求有关。
“建立一个运作高效、结构合理、国际接轨的资产管理服务体系无论是对于满足老百姓财富的保值增值需求,还是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稳定国家经济都具有战略意义。”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金融办主任丁敏哲说。
在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金融改革开放政策正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也密集发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涉及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政策法规。
“这些政策法规打破了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的分割局面,行业准入逐步放开,资产管理行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丁敏哲说。
“资管”模式待开掘
有专家认为,与欧美成熟金融市场相比,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深度远远落后,整体仍处于较为初级的起步发展阶段。
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代表王端端在2013年国内一次资产管理大会上曾说,从全球的整体情况来看,资产管理领域管理了大约70万亿美元的资产。中国现在的资产管理行业所管理的资金只有2.5万亿人民币的公募资金,在全球市场只占了1%的份额,未来中国资产管理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从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来看,主要集中在银行业,企业的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个人的资产以银行储蓄为主;从金融市场体系来看,还是典型的倒金字塔形结构。”丁敏哲说,2000多家上市公司,几十个期货品种的覆盖面显然远远不够。这样的格局既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层次企业的多元化资产管理需求,也难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资产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
随着居民财富增长,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开发新产品满足分散、细琐的资产管理需求,仍是我国资产管理领域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有不少专家反映,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变化太快,新的业务规则更新,但相应资产管理人才配套却无法跟上,人才相当匮乏。
监管面临压力
有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变化,监管部门对行业管理的不断放松和指导,资产管理会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相关业态。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进行,监管也面临新的压力。
目前,经营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几乎囊括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具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私募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以及各种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公司等。监管当局对不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资金运用范围给出了不同规定,实行分割管理。
胡俞越说,目前资产管理机构、产品不断增多,投资对象发生变化。一些风险较大的P2P非银机构,也不是金融机构,却做着金融产品,这些需要监管机构重视和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公众对资产管理的需求日趋多元,另一方面资产管理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一些领域甚至“野蛮生长”,既要防范风险又要鼓励创新,这是监管部门面临的“两难”处境。
“没有态度就是一种态度。”胡俞越认为,对这些事物的监管,不要明确表态可行与否,最好个案处理,对市场来说,那些“超纲”违反“红线”的机构和产品应该取缔,其他的可以先“缓一缓、看一看”。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