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大资产管理时代需要高水平监管

2014年01月02日 07: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胡建忠

  “大资管”一词是近两年新出现的词语,源于监管的放松,原有信托资产管理业务的外延不断扩展,证券、保险、银行、基金、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被打破。形形色色的广告牌上、各个金融机构的大厅里,充斥的“资产管理”字眼在不断提醒我们,我们现在已经身处“大资管”时代。

  社会存在大量的资产管理需求。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资本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提供的数据。2013年底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到84万人,可投资规模将达到27万亿元。财富保障、财富传承、子女教育、个人事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等成为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目标。

  随着监管的放开,能够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机构也越来越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也都能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非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截至2013年6月底公开数据,信托业受托管理资产已达9.45万亿元,证券业受托管理资产总额已达3.42万亿元,基金受托管理资产总额达3.48万亿元,若计入保险业中投资规模,整个大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经超过20万亿元。

  近1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快速增加。但主体仍以东南沿海生产型企业及资源类企业的创一代为主,对于金融资本市场的理解分析能力不足,思维方式仍然局限于实业经营。由此容易导致两个极端,一是拒绝资产管理、拒绝委托外部人管理;二是冒进式管理,风控意识不强,跟风投资的“羊群行为”特别明显。不少人潜意识里认为通过大银行理财没有风险,只盈不亏的思想根深蒂固。

  银行、信托、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目前仍主要以被动管理为主,主动管理类的业务仍不够。往往是因项目找资金,因监管找资金,债权类、通道类业务较多,对于投向和投量没有一个自主的整体的规划。

  同时,各资产管理机构作为资产受托管理方,契约意识不强。在项目的信息披露、风险揭示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求方对于资产管理的理解不深,风险承受能力、分析能力的欠缺使得目前的资产管理仍以自己、家人的独立操作为主,投资方向也以保本型理财、不动产投资为主。而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的欠缺,使得管理机构仍不能深入了解这些高净值客户的深层次需求,设计出贴合需求的产品。得益于经济的增长、人们资产管理意识的提升,预计未来资产管理市场将会涌入更多资金。同时,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资产管理机构专业性的不断增强,也将会为市场提供更多投资机遇。

  金融知识的普及、监管的放松,使得未来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人购买不同风险水平的产品成为可能,分层投资将会成为常态。对于同一个项目,通过分层投资一方面可以提高风险偏好者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显著降低风险厌恶者的风险水平。

  资产管理业务的繁荣,必然会有很多鱼龙混杂的资产管理机构应运而生。为了保障投资者的权益,需要研究资管机构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加强对从业者历史信息的披露,防止因一两家违规经营的机构影响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对于各式资产管理计划,需加强监管,强制受托机构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对风控方式、交易结构、处置方式等尤其需要特别提示,明确收益水平或收益区间,做好市场的保护和培育工作。

  由于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在整个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统计和分析,防止各类资产管理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危害。

  (作者胡建忠 为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