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马云再度躺枪 互联网身份“悖论”曝集体痛点

2014年07月10日 07:48    来源: 成都商报    

  就像腾讯、百度、新浪等众多高科技公司已经历的重重考验一样,有望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IPO的阿里巴巴,正在迎来资本市场上的诸多审视。近日有外媒的一篇报道引用西方公司治理研究者的话称,阿里巴巴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投资中,采取了不同的投资结构,并动用了多种投资主体,这种投资形式模糊了个人与企业利益的界限,使得外界对阿里的投资行为以及管理层身份因素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担忧上升。

  因为处于缄默期之中,阿里巴巴集团至今未对此有所回应。但多家中资QDII机构人士表示,上述担忧并不成立,因为阿里巴巴这样的投资结构在中概股公司中广泛存在,“没必要大惊小怪”。而针对最近陆续出现的上述风声,有机构人士表示,因阿里巴巴即将开始路演,不排除是某些机构故意放风干扰市场,以便逼迫阿里方面进行股价折让。

  “这样的局面不是阿里巴巴这些公司造成的,是我们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造成的。”证券分析师何林说。据了解,互联网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得不到传统银行的认可,其资金来源大多来自境外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或者私募,从而使互联网企业在股权结构上出现了中外合资的身份,这与我国现行的对中外合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的限制产生了直接的冲撞,导致它们上市只能舍近求远。

  误解:中概股“身份悖论”集中体现

  而正是这个根源,导致了诸多成长在中国内地的科技公司,在进行融资和投资业务时,亦遭遇身份“悖论”———假如不是外资公司,则无法获得风险类融资;而因为外资身份,则不被批准对某些特定领域进行投资。在中国的投资限制目录中,互联网、电信增值服务等多个领域,都受到众多限制。

  以阿里巴巴为例,这家把“为社会解决问题”作为投资机会的公司,正在健康和文化两个领域进行大手笔投资。在中信21世纪、华数传媒等部分投资中,马云以个人身份代表阿里巴巴进行了投资。实际上,这种投资结构已经成为许多高科技企业的通行做法。而与这些公司纷纷到海外上市一样,这一做法的背后,正是肇因于国内政策等因素,对高科技行业创业者的种种限制。与百度、腾讯等公司一样,阿里巴巴在境外开曼群岛注册,以便吸引外国投资者,解决发展所需的融资问题。但这也使公司成为一家外国实体,不能直接参股许多中国公司。

  而阿里巴巴在招股书中进行了解释。

  此外,马云已经承诺,将捐出他在云锋基金的分红,赠予阿里巴巴基金会或使阿里巴巴基金会受益。这部分分红产生于他在云锋基金三只基金的普通合伙人中持有的40%非直接利益。他亦计划减少他在小微金服公司中直接和非直接经济利益的百分比,直至不高于上市前他和他的关联方在阿里巴巴持有的经济利益,并在此后的时间始终保持。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针对阿里巴巴交易结构种种舆论,是过去十余年来集中在中概股身上的“身份悖论”的集中体现———它并非是新生事物,但因为阿里巴巴的IPO过于引人注目,所以更加引发激烈讨论,“但归根到底,市场看重的是公司基本面。事实上,美国投资者对‘中国特色’已经有所了解,并且没有太多排斥”。

  未来线:“文化”和“健康”五次投资文化领域

  在过去两年中,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主体的投资颇多,包括和主业明显相关的菜鸟、海尔、银泰、微博等;而与此同时,马云及一些“阿里系”投资主体则针对金融、电信产业进行了投资。

  近期,阿里巴巴投资了恒大足球俱乐部,这是今年6月的事儿,当时所有人都在开着玩笑,猜测恒大的队名会不会改成“包邮队”,而有心的观察者却发现,这已经是阿里巴巴这两年在文化、娱乐、体育领域的第五次投资。

  2013年1月,阿里巴巴收购音乐网站虾米网。2014年3月,阿里入股文化中国,随后成立阿里巴巴影业集团,4月, 阿里巴巴与华数传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样在4月,阿里巴巴与优酷土豆联姻。

  多次的投资可以证明这不是一场玩票。而从另一种角度解读,蓬勃的文化市场,在阿里看来是值得开掘的市场,至少,屡屡被刷新的中国电影票房正在印证这一点。

  而与“健康”相关的产业也进入了阿里巴巴投资的范围,今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云锋基投资中信21世纪,后者为生产企业、药品行业及消费者提供电子监管类信息服务,运营着中国药品电子监督网。

  对健康和文化领域的布局,将涵盖人们生活中更基础的那部分,从身体到心灵,这也就是张鸿平所说“使人类生活更幸福的一些投资”,可以看做是面向未来社会的判断。这也将帮助阿里巴巴在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方面做更早的布局。

  的确,这已经远不是一家电商企业了。《哈佛商业评论》的主编华特·弗里克(Water Frick)曾评论说,阿里巴巴的业务发展思路,很像当年的通用电气,企业集团生态正在新兴市场流行,尤其是中国,“多元集团生态正在蓬勃发展。Facebook也在效仿”。(成都商报记者 席大伟)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