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日,大资金追捧上市新股连续秀出“一”字涨停大戏,惹来无数小散艳羡的目光。
“打新”、“炒新”一直是A股的传统保留节目,这次更是如此,此前被人们诟病的A股发行“三高”,即“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此次都不见了踪影。说申购新股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并不为过,除了机构,就连沉寂多年的大量“僵尸”账户这次都加入“打新”行列,也难怪大资金会少了很多发挥的机会。
不过笔者以为,不论是从长远投资布局来看,还是从近期利益获取角度考虑,机构也罢,个人也好,都没有必要去争过“打新”独木桥,风物长宜放眼量,“打新”也应该理性为之。
对于机构来说,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获取更好的利润空间,无可厚非,而且新股发行也需要有机构资金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股发行的环境有了不少变化,对资金的吸引力成倍增长,中签率大幅走低。
事实也正是如此,以首批发行联明股份、雪浪环境、飞天诚信、龙大肉食4只新股为例,网上中签率分别仅为0.436%、0.458%、0.544%、0.833%。“僧多粥少”的格局意味着机构“打新”将陷入动用资金量大但实际获益降低的局面,甚至可能出现“打新”收益无法覆盖融资成本的风险。
对个人来说,申购新股中了自然包赚不赔,但成功的几率太小,大资金都使不上劲,何况小资金。而同一时刻,由于新股申购,加上银行半年清算,市场利率走高,出现了不少可选择的投资产品,诸如质押式国债回购、银行理财产品等,收益都不错,又何必死盯新股申购一条道,甚至斩杀手中尚未收益的股票,结果却是得不偿失。
应该认识到,无论大机构、小散户,还是上市公司,都与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也就是说市场各方都有责任维护投资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在本轮新股申购中,各方资金表现出的是一种不顾一切的获利冲动,比如有大型公募基金在短短一周内就集结了70亿元的巨额资金申购新股。而新股申购资金解冻为T+3日,为缓解短期现金流紧张,大多机构往往会向交易所、银行间市场抵押持仓债券或减仓手中股票等,而这种动作在巨资压顶之下,必然会引起市场大幅波动。
申购新股只是一次投资行为,而市场稳定与否,是否有持续的“赚钱效应”,则是影响到各方主体今后切身利益的长远因素。如此看来,杀鸡取卵式的大量囤积资金“打新”的短视行为,可以休矣。
本轮“打新”、“炒新”的热潮与IPO暂停时间较长、资金准备充分有关,与市场缺乏赚钱机会也有很大关系。由此看来,新股发行的改革还远未完成。
(经济日报 江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