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决定从7月1日起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这意味商业银行今后可以在贷款层面有更大的投放余地,可贷资金的额度也能够相应增加。
很明显,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直接有助于缓解目前紧张的流动性现状,刺激整个银行业的贷款积极性,尤其是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对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保守意愿。最近一段时间,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局部流动性紧张不断,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可以说是为“宽信贷”做好了政策铺垫,直指高昂的融资成本和紧张的资金面。
不过此举的意义不止于此。商业银行受75%的存贷比红线约束始于1995年颁发的《商业银行法》,也就是说,银行每吸收100元的存款,最多只能贷出去75元。这一做法是为了约束商业银行的肆意放贷冲动,当时的背景是高通胀,CPI一度为两位数,且那时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业务也完全以存贷为主,存贷比确实是最为合适的流动性指标。如今20年已经过去,如果不充分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依然拘泥于75%的存贷比红线,显然不合适。其一,商业银行的业务早已足够多元化,存贷比已经不能充分反映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其二,该红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货币资金传递到实体经济之中;其三,存贷比让银行过度关注存款,以“存款立行”的传统经营思路甚至有不断加固的趋势,导致以各种手段“拉存款”成为银行常态;其四,存贷比指标过于笼统和宏观,忽略了存款和贷款的性质、期限、质量等结构性因素,早已不能成为衡量流动性的风向标。
基于此,近些年不少学者建议废止存贷比考核,至少要将其从严格的监管指标转变为一般化的参考指标,不过这一指标是以立法形式确立的,短期内完全废止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银监会在这个时候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对存贷比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进行纠偏。倪金节(财经评论员)